哈马斯同意停火,巴以冲突似乎要迎来大结局,最大的“赢家”却不是以色列,而是另有其人。
加沙停火谈判有了新的进展,“爱出风头”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公布了这个消息,称以色列和哈马斯组织“均已签署加沙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协议”,仿佛在他的努力下,巴以冲突已经得到了解决。该消息随后得到了哈马斯和以色列方面的证实,发生在加沙的灾难或许等来了结局,又或许才刚刚开始。
【特朗普第一时间跳出来“邀功”】
加沙停火,特朗普成最大赢家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特朗普本人并未直接参与谈判,但其近期密集推动停火协议的动作,暴露出强烈的政治动机——争夺诺贝尔和平奖。
长期以来,特朗普曾多次声称自己促成了多国停战协议,并试图以此作为自己的重要政绩。
此次加沙局势出现缓和迹象,恰好为其提供了绝佳的炒作素材:通过塑造"终结战争"、"解救人质"的功绩,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缔造者"的形象。
当然,特朗普“赢”得的东西还不止于此,他对以色列的强力支持,使其在美国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在中东盟友之间积累了政治资源。
如今他通过施压挪威政府、渲染自身作用等方式介入谈判进程,并不是他真的“热爱和平”,其本质是将停火协议视为个人政治工具。
【特朗普对和平奖的渴望由来已久】
即便协议最终签署,其可持续性仍存疑,但特朗普已借此获得舆论声量,怎么看都是不亏的。
至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是会“屈从于压力”,还是会因为特朗普过去"轻视国际规则"、"破坏多边机制"的黑历史,拒绝对其“网开一面”,其实都是有可能的。
就连特朗普本人都做好了“最坏打算”,表示“自己虽然解决了7场战争,但他们很可能找个理由不颁给我”。
然而无论如何,特朗普都已经通过绑定中东议题,转移了国内矛盾,并巩固了基本盘。
但是对国际社会来说,这种将和平进程工具化的行为,恰恰揭示了当前美国政治中极端实用主义的危险倾向。
【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才是战火蔓延的主因】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
说回加沙停火协议本身,表面上看,该协议似乎迈出了和平第一步,但若深入剖析巴以问题的本质,便会发现诸多根本性分歧仍未弥合,任何微小火星都可能再度引燃战火。
首当其冲的是领土与主权问题,以色列政府中的极右翼势力,始终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性,坚持以军事手段清除哈马斯,并试图永久控制加沙关键区域。
与此同时,哈马斯则将解除武装,与以色列完全撤军、结束占领直接挂钩——这种零和博弈的逻辑,使得双方难以在安全互信基础上展开对话。
更严峻的是,以色列明确提出"非军事化加沙"和"政权更迭"的前提条件,而哈马斯作为巴勒斯坦重要政治力量,显然不会轻易放弃武装抵抗的权利。
其次是国际担保机制的缺失,尽管美国、埃及等国承诺监督协议执行,但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军援,实际上消解了外部约束的有效性。
当以色列仍能获得先进武器,而哈马斯处于绝对弱势时,所谓的"阶段性撤军"极易沦为战术性停顿。
历史经验表明,缺乏公平公正的国际监督框架,弱势方的妥协往往只会换来强势方的进一步蚕食。
再者,国内政治极化加剧了变数,以色列现政府由激进民族主义者主导,将军事胜利视为唯一目标;
而哈马斯内部同样面临生存压力,一旦人质释放后失去谈判筹码,强硬派可能重新主导局势。
这种双向的激进倾向,使得任何妥协都如同走在钢丝之上,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暴力循环。
【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分歧依然巨大】
美国的"偏袒式调停",十分不可靠
讽刺的是,根据美国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217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打不了这么久,加沙的苦难也不会持续到今天,
一方面,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堪称"无底线"。从提供先进战斗机到情报协作,再到否决联合国停火决议,几乎为以军的所有行动开绿灯。
这种单边偏袒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推动"两国方案"的努力,也让以色列缺乏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动力。
另一方面,美国的调解策略始终服务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无论是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还是后续谈判框架,其核心往往是平衡以色列“安全需求”与短期人道主义考量,而非真正推动巴勒斯坦权益的落实。
例如,协议中虽承诺开放人道援助通道,却回避了重建加沙基础设施、保障难民回归权等长期议题,这种碎片化的"危机管控"模式,注定无法触及冲突根源。
当前的停火协议或许能为加沙带来片刻喘息,但它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只要巴以问题的核心矛盾得不到系统性解决,只要外部势力继续以自身利益绑架和平进程,巴以之间的枪炮声就可能再度响起。
【不排除以色列会“卷土重来”】
而对于那些真正渴望和平的普通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或短期的交易,而是一个基于公平正义、尊重人权与国际法的持久解决方案。
在这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任何忽视矛盾本质的"速成和平",终将是镜花水月,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