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惟芳目睹了晟县瘟疫之后,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没钱治病的惨状,决定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何惟芳觉得老百姓看病,用药太贵,属于看得起病吃不起药。于是,她和小春研究古方,找出了一些有同样疗效但是低价的药材,拟了新的药方。
何惟芳决定在晟县那边开设医馆,看病免费,只收药费,而且药材按照成本价售出。
蒋长扬觉得既然看病都不收钱了,何不将药费也免了?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何惟芳活得比较通透,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可以:升米恩斗米仇,若是行善最后行成了滥好人,只会助长他人的贪婪之心。
是啊,很多人,饥寒交迫时,你给他一升米,他当你是再生父母,可是一旦你给习惯了,他也拿顺手了,有一天你突然不给了,他能翻脸跟你成仇人。
老祖宗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帮人要有度。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领教过,借钱借出个仇人,帮人帮出个冤家,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这世间很多的仇恨都是由过度地给予和索取而来,白眼狼永远喂不饱,施恩者早已被剥削的苦不堪言。
《知否》里,顾廷煜生前没少栽赃陷害顾廷烨,但是他去世后,顾廷烨和明兰既往不咎,善待他的妻儿邵氏、娴姐:真金白银补贴邵氏母女;在顾家分家时帮娴姐争取了半分家产,那是相当丰厚的;给娴姐安排了好的闺学,让她受益一生;明兰教会娴姐管家,多年后她嫁入梁府才能安安稳稳当好当家主母……
可是邵氏回报明兰的是什么呢?明兰生孩子时遇火灾,一墙之隔,邵氏既不关心明兰安危,也不帮忙灭火;宫变时,明明明兰给邵氏院子布置得妥妥当当,邵氏非要冲出去找明兰儿子的藏身处,害的明兰儿子差点被贼人杀害……
有时候,你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是别人蹬鼻子上脸,喂大了别人的贪欲,寒了自己的心,甚至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所以你的善良一定要带点锋芒。
02
大乘佛教的重要理念:悲智双运,即你的善良,你的慈悲心要带有智慧。
没有智慧的善良是走不远的,这一点何惟芳看得很清楚,她说济民之业需要细水长流,若是处处赔钱,也难以长久。
何惟芳是商人,是要靠做生意养活自己和员工的,如果她脑门一热,把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帮助人,只出不进,那过不了多久,她的店铺也要关门,不要说员工,她连自己都会养不活。
这样的结局,不但不能持久地多帮助人,连自己也要搭进去,开了这个先例,后面谁还敢帮人呢?
何惟芳就很聪明,她少挣一点,百姓象征性地出一点点,既能维持她的生意,也能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这样子反而能长久地做善事,能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
何惟芳也考虑得很周全,她说:我若是分文不取,那便是坏了行内的规矩,到最后只会徒惹麻烦。
如果病人看病不要钱,抓药也免费,让同是开医馆、药肆的同行怎么活?砸人饭碗如杀人父母,他们会跟你拼命的。
03
何惟芳更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刚看到晟县百姓的惨状,何惟芳就让大福和穿鱼回去运药品、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可是晟县那么多百姓,那么多张嘴,何惟芳就算散尽家产,又能撑多久呢?
于是,何惟芳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老百姓自力更生,教会他们各种挣钱的本领和技能。
何惟芳挑出一部分村民,教他们种植药材。
让村民多种植胡麻、芸薹等作物,这些既可以入药,又可以做吃食,颇受老百姓喜欢,好卖容易挣钱。
青年男子可以种田,还可以押送货物赚钱。
何惟芳还找了几处闲置不用的房子,将它们改成了女子做工的作坊,她亲自去教女子各种手艺。
慢慢地,大家地种起来了,药材也种起来了,各项技能也学起来了,物资丰富了,钱也多了,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了。
这时的晟县老百姓,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毕竟,直接给他们钱财,不如教会他们自己去创造,这才是一条可持续的路啊。
温饱问题解决了,老百姓脸上有笑容了,腰杆子也挺直了,尊严也有了,人生也有盼头了。
要不说何惟芳是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呢,她不仅给人钱财,帮他们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用智慧引导这些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让他们实现了自我成长,从根儿上解决了问题。她不仅仅是施舍者,更是引路人。
既帮对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又顾全了对方的人格尊严,这样的行善,真的很有远见,会少很多白眼狼,也会少很多意难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