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应要求个人在违法拳头面前保持沉默!
“被打还手即互殴”这一长期困扰中国司法实践的争议性认定,因《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通过而被正式终结。2025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其中明确将正当防卫纳入法律条款,彻底扭转了过去“各打五十大板”的执法逻辑,标志着公民防卫权保障的重大突破。今天孟宪江法律热线从变革背景、法律要点、配套改革、社会意义等方面解析这一法治进步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当地律师法律咨询网
一。该法律修订的核心是打破“互殴”僵化认定,确立防卫权合法性
1,明确了正当防卫免责条款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在治安管理处罚领域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不承担治安责任。这意味着公民遭遇不法侵害时,合理还手不再被自动归类为“互殴”,而是受法律保护的防卫行为。
2,新法明确了正当防卫认定标准
首先,防卫要求合法性,即明确肯定公民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其次,防卫限度有要求:新法强调防卫须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度反击;
再者,新法对见义勇者提出保护规定:明确他人遭受侵害时的挺身而出属于正当防卫范畴规定。
二、推动这一新法变革的关键案例:张女士案的司法破冰。
2020年山东淄博张女士一案,孟宪江法律热线认为是促成此次修订的标志性事件:
本案案情:醉酒男子刘某无故殴打饭店老板张女士,张用啤酒瓶反击致其轻微伤。公安机关最初认定“互殴”,对双方均处以行政拘留。张女士另被罚款200元。然后,醉酒男刘某凭借《处罚决定书》索要四万元赔偿,两审法院均维持了对张女士的行政处罚决定 。
经检察院抗诉及法院再审,山东省高院改判张女士行为属正当防卫,撤销处罚。判决书明确指出:“和稀泥式执法模糊了正与不正的界限”,必须坚持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判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此案历时近5年,最终为治安领域的正当防卫认定树立标杆,成为新法修订的实践依据。
图片来源潍坊最好律师咨询网
三、新法法治意义在于从“息事宁人”到“捍卫正义”的理念升维
对于此次治安处罚法的修订,孟宪江法律热线视为是治安处罚领域中法治理念的关键转型。
新法纠正了“谁受伤谁有理”。新法衔接了刑法与民法典,形成 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全链条防卫权保护体系,明确“正对不正”的价值导向。
新法的社会效应在于:鼓励公民勇于维权、见义勇为,并且会强化“不敢违法”的社会预期效果。
新法实施后,必然指引办案机关常态化考虑防卫可能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公民“被打不敢还手”的顾虑。解决违法成本太低,不利遏制逾越法律底线的不法行为。
图片来源于昌乐律师咨询网站
四、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立法突破显著,但2026年新法在实践中仍需解决两大问题:
第一问题,防卫限度判定须体现法治价值。孟宪江法律热线认为,在新法实施中,应该避免“机械执法”,应结合现场紧迫性综合判断防卫是否存在,以及防卫限度是否合度。,如高铁掌掴事件中的过错方认定中所体现的价值方向值的遵循和借鉴。
第二问题,执法理念转型。新法在实施之前有半年时间过渡期,建议执法部门,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分析和指导,做好各级民警培训和考核。从而推动新法中“正当防卫”规定,在法治活动中,形成共识、深入基层、服务于一线。
孟宪江法律热线呼吁:法律不应要求公民在违法拳头面前保持沉默!当新法于2026年1月1日施行后,它传递和指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理念。正义不是奢侈品,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
孟宪江法律热线2026.06.28制作
图片来源于昌乐最好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