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脉与黄河水的臂弯里,兴县这片黄土地犹如一座天然的农耕博物馆,而兴县小米则是其中最生动的展品,镌刻着岁月的辙印,诉说着千年的农事变迁。
兴县,平均海拔 1002 米,境内梁峁交织、沟壑纵横 。大陆性季风气候在这里演绎着四季的分明,无霜期超 150 天,年均 2600 小时的日照,如同为谷子生长量身定制的聚光灯。≥0℃积温在 3000 - 3500℃间徘徊,为谷子的成长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温床”。土壤以灰褐性质为主,pH 值呈碱性,多为沙壤土,透气佳且含钾量高,各类微量元素丰富而均衡,恰似为谷子精心调配的营养套餐。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条水系贯穿全县,最终汇入黄河,它们带来的不仅是充沛的灌溉水源,弱碱性的水质更为小米生长增添了独特的 “风味密码”。在这里,谷子多扎根于山坡或梯田地,年均 500 毫米的降雨量不偏不倚,让小米得以在纯粹的自然怀抱中,吮吸天地精华,茁壮成长。
兴县小米的种植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故事。考古学家在蔡家崖的梯田中发现的碳化粟粒,将兴县小米的种植起点,回溯至仰韶文化时期。
在传统种植环节,兴县农民展现出对土地深深的敬畏与尊重。播种前,他们宛如挑选珍宝般,精心筛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随后进行晾晒与浸泡,只为提升种子的发芽率,为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田间管理时,他们遵循节气的韵律,适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古老的 “三犁三耙” 耕作法,让土壤疏松透气,深层养分得以牢牢锁住。春种时节,发酵三年的羊粪与糜黍秸秆混合,被埋入土壤,成为谷子成长的天然 “助推剂”,这种源自《齐民要术》的有机肥配方,构建起微生物群落与谷种的共生系统。夏至后,来自蒙古高原的干热风拂过谷田,天然抑制了病虫害的滋生,使得兴县成为全国少有的非转基因原种保护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兴县小米的种植也踏上了创新之路。如今,科技为兴县小米产业注入了澎湃动力。兴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紧密携手,开启了品种选育与改良的新征程。“晋谷 21 号”“中谷 19”“中谷 25” 等一系列优质谷子品种相继诞生,它们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虫害能力强,为兴县小米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机械化作业在兴县的谷田全面铺开,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现代农业的乐章,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作的负担。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更是让小米种植迈入精准管理时代。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病虫害等情况,数据通过分析处理,为种植决策提供精准依据,确保谷子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加工环节,兴县同样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传统石磨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小米的营养与原始风味,却因效率问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是,现代化加工设备应运而生,精细筛选、去杂、抛光等工序一气呵成,让小米外观更亮丽、口感更细腻。与此同时,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全程护航,从田间到餐桌,每一袋兴县小米都承载着品质的承诺。
如今,兴县小米已从深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在国内,它畅销 29 个省区市;在国际市场,也成功打入美国、日本等国家。2022 年,兴县荣获 “山西杂粮之乡”“杂粮美食之乡” 称号,被中国农科院确定为中国杂粮研究基地、中科院杂粮种业基地。2023 年,“兴县杂粮” 区域公用品牌重磅发布,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等盛会相继在兴县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兴县小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从古老的农耕岁月走来,历经战火的洗礼,再到拥抱现代科技的变革,兴县小米始终是兴县人民的骄傲,是黄土高原馈赠的珍贵礼物。它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一碗金黄中,续写着兴县农耕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