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铜火薪传:从东周青铜到非遗铜艺的生命之旅

一件铜器,承载着三千年的技艺与灵魂,从东周青铜的辉煌到当代非遗的创新,铜的故事始终在匠人的手中延续。在东周时期,铜器曾是

一件铜器,承载着三千年的技艺与灵魂,从东周青铜的辉煌到当代非遗的创新,铜的故事始终在匠人的手中延续。

在东周时期,铜器曾是权力与礼制的象征。各国都城附近普遍存在的青铜器铸造遗址,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见证了那个时代铜冶铸的繁荣。

当时,青铜器已从商周的酒器为主转变为蒸饪器与盛食器增多,鼎、豆、壶、盘、尊等礼器和编钟等乐器成为主流。

东周工匠们创造了分铸技术、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采用花版捺印的新工艺,结合镶嵌、鎏金、金银错等装饰手法,制作出富丽堂皇的铜器。这些技艺成就,为后世铜艺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01 东周风华,青铜文明的辉煌

站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前,仿佛仍能听到东周工匠采矿冶铜的敲击声。这座以其宏大规模和丰富内涵被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的遗址,揭示了东周时期采矿冶炼的高超水平。

东周青铜器不仅是祭祀宴飨的礼器,更包括生活用具、车器、马饰、兵器及工具等,深入到了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春秋中期以后,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的出现,让东周铜器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便是以这种尖端技法铸成。

官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更是惊人,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铸铜作坊区,出土了约3000块陶范,见证了西周和东周交迭之际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完整流程。

02 铜魂匠心,非遗传承的创新

千年之后,在东周铜艺的深厚积淀上,铜艺非遗传承人刘华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华在铜艺领域深耕二十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独创的“熔铜法”技艺,大胆打破模具的束缚,让熔化的铜水在可控与意外之间自由流淌、凝固。这种技法诞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可复制的天然肌理,仿佛青铜内部奔涌的生命力找到了最自由的出口。

对刘华而言,铜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 “器以载道”的哲学实践。他将对自然的感悟、生命的思考、文化的敬重,深深熔铸于铜的筋骨之中。

03 铜木相生,传统走入现代生活

在多年的实践中,刘华发现了铜与木结合的无限可能。“我觉得铜与木结合可能是最完美的。”他发现将两种材质结合起来,既能继承手工精细打磨的传统,又能创作出刚柔并济、韵味独特的艺术品。

铜木结合虽然会在工序流程上复杂很多,但同时也让工艺生发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样的产品不仅扎实牢固、不易损坏,更贴近日常生活,还可以传承下去。

为了创新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刘华反复实践,打破传统艺术样式,以铜作画,运用蚀刻三色等传统铜雕技法,层层晕染,使画作告别单一的色彩,更能呈现铜金属的自然本色。

04 文化传承,铜艺的新生之路

为了让铜文化薪火相传,刘华在杭州建德市乾潭镇创办了刘华铜文化艺术馆,馆内陈列了他近千件铜雕工艺品。这里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铜文化教育的传承中心,与一些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达成合作意向。

刘华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铜艺。他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创作心得,向网友们介绍新作品。在直播间里,有些大学老师向他请教铜制文物修复的技巧,他都耐心地免费传授工艺技巧。

“直播间就是最好的渠道,在这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更多的人接触铜雕工艺、了解铜雕工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刘华说。

从东周青铜器上纤细透空的失蜡法纹饰,到刘华手中自由流淌的熔铜技艺,时光流逝中,铜艺在变与不变中传承不息。

东周工匠的陶范已沉入历史深处,但刘华铜文化艺术馆的灯光依然闪亮。那里,古老的铜器正与当代对话,铜木结合的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千年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飞入年轻人的视野。

铜魂不灭,只因匠人之手始终未断,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