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鸡排哥道歉!一切都结束了

作者I 李东阳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有着“千年瓷都”美誉的景德镇,这个国庆跟一份6块钱的鸡排剪不断理还乱,且成功享受到了

作者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有着“千年瓷都”美誉的景德镇,这个国庆跟一份6块钱的鸡排剪不断理还乱,且成功享受到了后者的泼天富贵。

这一切都与鸡排主理人——鸡排哥相关,凭借风趣真诚的切片视频走红后,无数网友奔赴景德镇誓要找到那个卖鸡排的人。

但互联网时代,人多不单意味着力量大,往往还附带着造神与毁神的两面。

有关鸡排哥情绪价值供给不够,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质疑逐渐发酵,这个被巨大流量侵袭的普通人终究扛不住了。

10月8日,鸡排哥发布视频向前来支持家乡和自己的游客表达了感谢,还致歉这几天工作强度较大,计划明天(10月9日)休息一天。

图源:小红书@景德镇鸡排哥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显示景德镇市珠山区李俊永餐饮管理工作室(个体工商户)成立,经营者为李俊永(鸡排哥),经营范围为餐饮管理、食品销售。

鸡排哥的商业化正在步入正轨,但这位普通人该如何与流量和解仍旧是个谜!

互信与双向奔赴,是经营轻松生意的基本前提,可惜这种场景似乎离开我们太久了。

在鸡排哥闻名于互联网之前,舆论场最热闹的话题还是西贝和消费者的华山论剑,是预制菜究竟驶向何方的激烈辩论。

在消费者和餐饮业剑拔弩张的氛围下,鸡排哥的出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最初的走红视频里,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一边熟练翻着锅里的鸡排,一边跟排队的学生打趣:“你们别把青春耗在等鸡排上,但我的鸡排值得等。”

溢出屏幕的烟火气让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幽默老板和廉价小吃碰撞出的火花就此点燃了互联网。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时候出名往往是一种原罪。

这话怎么理解?

普通人在毫无准备、缺乏应对资源的情况下意外走红时,出名本身会变成一种被动的负担,它不会带来对等的光环,反而会招致无端的审视、过度的消耗和无差别的恶意,仿佛 “被关注” 这件事本身,就成了需要被指责的过错。

图源:小红书@景德镇鸡排哥

在鸡排哥身上,咱们能清晰看到这种逻辑的演绎,首先是关注点逐渐跑偏,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你到底是相中了鸡排还是相中了鸡排哥这个人?

炸一份几份,少说要拍十次照片,期间还得搭配不重样的梗,以至于原本活力满满的鸡排哥逐渐熄了火,表示“何必要那样挤啊,我真搞不懂了,我挤在那个地方,是一点空气都没有了,我人都要窒息掉了。”

其次,期待与能力对不齐颗粒度。鸡排哥原本就是个普通人,但却没有得到普通人面对泼天流量缓冲的空间。

他在面对不理解以及无端指责时,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崩溃的,之前网友质疑食品安全问题,鸡排哥特意晒出使用生肉、炸制鸡排以及食用油的检测报告,以及餐饮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知识培训合格证。

但他没法做到对质疑与谣言一一回应,谁也不清楚鸡排哥是否会被那个飞来的横祸击垮。

本质来讲,这是普通人被强行拽出舒适区后,面对超出承受能力的审视、期待与恶意时,那种无力反抗、只能被动承受的困境。

在鸡排哥的众多标签里,“主理人”这个称呼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看到就让人会心一笑的表达,以上海等一线城市私人店铺表达居多,往好的一面说就是融入个人审美、价值观与核心诉求的个人风格店铺,消极点看就是给商品涨价找个借口,通过打造小众圈子来筛选客户。

之所以变成人人唾弃的存在,是因为悬浮在餐饮业以真诚为本核心下的优越感。

这也是众多餐饮品牌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一边声称打造个性餐饮文化来完成品牌转型,一边又把广大普通消费者隔绝在外。

而鸡排哥恰恰相反,他对消费者一视同仁,玩梗讲段子的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始终以真诚的服务来坚守顾客至上的原则。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大消费者愿意支持鸡排哥,背后还暗含了人们对当下聒噪的餐饮市场的反抗。

要问鸡排哥为什么走红的秘诀?

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回归了现代商业的核心逻辑:回归服务本身,以真心换真心。

公众最初关注他,是因为他说的实在;后来认可他,是因为他把实在落到了日复一日的摆摊里,没有用走红去兑换流量红利,反而让走红成了普通人实在价值的践行。

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在河北卖鸡蛋灌饼,长相酷似周杰伦的粥饼伦,走红后不但没顺势走上商业化变现路径,反而主动降低鸡排价格,和消费者打成一片。

图源:微博@钱江晚报

最近有媒体采访粥饼伦,他表示“自己并没有通过流量赚到多少钱,也从未把互联网当作主业”他笑着说,“假期对我们来说,就是更忙,要铆足劲头,大干几天;咱就是个烙饼的。能把饼做好,能把家顾好,就知足了。”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短视频时代,拥有泼天流量还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实属不易。

鸡排哥和粥饼伦是看得懂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生存境况的那种人,这正是普通人最宝贵的价格演绎。

当然了,鸡排哥开始成立工作室做品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守住初心同样不是件容易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鸡排哥走红的背后,是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对于文旅市场新突破口的渴望。

还记得十一前,景德镇文旅开了个座谈会,鸡排哥作为重要嘉宾被邀请,一开口就是重量级:“马上就是国庆了,我们工作的重心,严格把控食品的安全,把控卫生问题。”

网友打趣这位6元鸡排主理人,俨然讲出了6亿项目的气魄,而景德镇文旅已经做好了准备。

国庆不但为鸡排哥专门安排了两到四人的工作专班,负责维持秩序、引导顾客购买,还授予鸡排哥“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称号,颁发了荣誉证书。

很多人不理解千年瓷都有必如此重视一个偶尔崛起的因素,这也是当下文旅城市的痛点所在:找不到流量与文化的匹配方式。

举个例子,部分文旅城市过于坚守文化厚重,导致年轻人不愿停留,渐渐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困境;而网红城市则陷入了流量狂欢循环,流量散去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做支撑。

鸡排哥的走红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用新流量来带动老故事。

类似的例子还有开封的王婆说媒,这座八朝古都虽有清明上河园、龙亭等历史遗存,但王婆说媒的走红并非源于文化解读,而是靠接地气的互动场景成为流量爆点,一度让开封贴上“网红城市”标签。

开封文旅跟进的同样迅速,借王婆热度推出 “大宋婚俗体验”“宋词吟唱会”,将“相亲互动与北宋市井文化结合,让短期流量有了长期沉淀的可能。

文旅城市与流量之间的纠葛发展至今,其实从地方到民间到已经明白,一次突然的泼天流量改变不了什么。

如前两年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成为流量宠儿,吸引无数人打卡尝鲜,但后来热度退潮,淄博、天水的文旅产业并未有实质性改变。

还有凭借一首歌带动一座城的“郭有才”,菏泽官方菏急于将这份偶然热度转化为城市流量,高调下场搞事情,但没找到与本地文化的适配点,也没拿捏好流量运营的分寸,硬蹭的姿态显得生硬又仓促。

因此,如何拿捏好尺度,是各地需谨慎对待的一道考题。

最后,想说类似鸡排哥这种靠着“真诚才是必杀技”的走红的普通人,能够多一些,再多一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