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半小时碎片时间,连办公桌都不用,就能把你的经历变成“产品”——宝妈写带娃日常能吸引同频家长,职场人聊踩坑经验能帮新人避坑,这些被读者需要的内容,就是最基础的“创业资产”。
平台更在降低门槛,现在很多平台都对新人很友好,哪怕是口语化表达,只要故事情节吸睛就能过稿。比起开实体店动辄十几万的投入,写作的“启动资金”不过是你的思考和时间。
为啥90%的人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因为,写作创业的“隐形门槛”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首先是耐心黑洞。有人写3篇没阅读量就停笔,但头部作者赚三千的爆款,是熬了10年才练出的功力,他的稿子甚至能持续产生收益。就像开公司要熬生存期,写作的“流量复利”往往需要半年以上的积累。
其次是认知误区。不少人把“写得顺”当本事,却忽略了头条用户需要的是“有用+共鸣”——要么像《38岁离异女摆摊》那样戳中情绪,要么像职场干货那样解决问题。不懂用户需求的写作,再努力也是自说自话。
最后是持续创新难。读者审美会疲劳,去年火的“婆媳矛盾”选题,今年可能无人问津。就像企业要迭代产品,写作也得不断观察热点、调整角度,一旦停止进化,账号就会变成“僵尸公司”。
想成功?先跨过这道“生死线”其实普通人也能做好,关键是避开“低门槛陷阱”:先定小目标,别求爆款,每天300字记录真实思考就行;每周复盘优化,慢慢把内容做深。
写作创业就像种果树,挖坑浇水(动笔)很简单,但施肥剪枝(优化内容)、等开花结果(变现)才是真考验。它给了普通人零成本逆袭的机会,却也筛掉了所有急功近利的人。
你愿意为这棵树,付出多久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