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险恶,竟在景区上演!”2025年8月7日晚,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内,一场以宋代江湖为背景的沉浸式演出,因游客的失控行为演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名男性游客突然从背后锁喉、捂嘴将NPC“小狼”摁倒在地,周围游客趁乱哄抢其手中的“银票”道具,整个过程持续近半分钟,直至安保人员介入,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沉浸式文旅的治理难题,更引发公众对“体验创新”与“规则守护”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还原:从“江湖互动”到“暴力失控”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事发时NPC“小狼”正身着宋代服饰,手持象征任务奖励的“银票”,与游客展开剧情互动,随着现场气氛升温,部分游客的“代入感”逐渐失控——一名男性游客突然从背后发动袭击,另一只手捂住其口鼻,将其摁倒在地,周围游客非但没有制止,反而一拥而上争抢道具,全然不顾被压制在地的“小狼”反复呼喊“会受伤”。
“整个过程像一场噩梦。”目击者李女士回忆道,“那个NPC一直挣扎着说‘别抢了’,但没人听他的。”景区监控画面显示,事发时周围聚集了数十名游客,部分人甚至掏出手机拍摄,却无人上前制止暴力行为,直到安保人员冲入人群,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
二、当事人回应:宽容背后的行业困境
8月9日,涉事NPC“小狼”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回应:“可能他们玩得太开心忘我了,加上晚上天热,我也没力气了。”他面带微笑却难掩疲惫,坦言自己虽希望每位游客尽兴,但更呼吁“开心游玩,安全第一”。这句朴实的话语,折射出沉浸式文旅从业者的共同困境——如何在满足游客期待与维护自身权益间找到平衡。
“银票只是道具,任务可以重来,但人的安全没有第二次机会。”“小狼”的感慨引发广泛共鸣。据景区统计,自2023年推出沉浸式演出以来,类似因游客过度互动导致的小摩擦已发生十余起,包括扯坏NPC服饰、争抢道具引发推搡等,尽管景区多次增设安保人员、优化动线设计,仍难以完全杜绝意外。
三、景区态度:息事宁人还是直面问题?
事件发酵后,万岁山武侠城景区迅速回应,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事发后安保人员“在30秒内抵达并制止冲突”,并强调“涉事NPC身体状况良好,未受到实质性伤害”。景区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这是一起因游客过度兴奋导致的意外事件,未发现恶意伤害动机。”同时,景区大门口张贴的“禁止抢夺银票、推搡工作人员”的红色告示牌,成为舆论焦点。
然而,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引发争议,有网友指出,景区虽在事前张贴告示,却未对暴力行为采取实质性追责措施,可能形成“纵容越界”的示范效应,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分析:“当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传统景区‘禁止触摸’的警示牌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行为边界’的模糊认知。”
四、深层反思:沉浸式文旅的“规则之困”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从迪士尼玩偶被“善意”拍打致演员受伤,到环球影城游客为抢拍照位置大打出手,沉浸式体验的边界问题早已成为行业痛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金鹏指出:“沉浸式文旅的核心是‘共情’,而非‘失控’,景区有责任通过更清晰的引导、更灵活的应急机制守护安全底线,但游客更需明白:代入角色不等于抛弃公德,释放热情不等于放纵行为。”
法律层面,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也建立了“黑名单”制度。然而在实践中,景区因担心影响客流,往往对不文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作人员缺乏执法权,面对冲突只能口头劝阻。这种“柔性管理”的困境,亟需更刚性的制度破解。
五、破局之道:从“个体自觉”到“系统治理”
要根治沉浸式文旅的“规则之困”,需多管齐下:
景区责任升级:建立“预警-干预-追责”全链条机制。例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识别冲突风险,培训安保人员掌握非暴力制服技巧,对暴力行为者列入景区黑名单。
技术赋能管理:利用AR技术设计“虚拟边界”,当游客靠近NPC或重要道具时,通过眼镜或手机弹出安全提示;开发“文明积分”系统,将游客行为与后续优惠挂钩。
法律刚性约束:推动地方立法明确沉浸式场景中的权利义务,赋予景区工作人员有限执法权,建立与公安、征信系统的联动机制,对暴力侵权行为依法追责。
公众意识觉醒:通过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开展“文明旅游”宣传,让游客明白:真正的“江湖气”,不在于争抢一张“银票”,而在于尊重每一份付出、守护每一份安全。
六、结语:让“沉浸”回归美好本真
“小狼”在最新视频中说:“希望这件事不要影响大家对武侠城的喜爱,我们准备了更多新剧情,等你们来体验。”这种以善意化解戾气的姿态,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文明旅游应有的模样。当沉浸式文旅成为行业风口,这起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景区、从业者还是游客,都需要在“体验创新”与“规则守护”间找到支点。唯有如此,文旅之乐才能长久,沉浸之美方能永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