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信奉“和为贵”,认为和平不是权力博弈的战利品,而是兼顾各方福祉、让百姓安享生活的根本。美国近期公布的加沙“20点和平计划”,虽以“和平”为名,包含停火、重建等内容,但从中国“以和为贵”“公平致和”的理念来看,这份计划若想真正落地,还需多些“平等协商”,少些“条件施压”,让和平真正扎根于加沙民众的需求,而非外部的算计。
一、停火为先:“止战求和”是底线,更需“双向对等”
中国向来主张“止战方能谋和”,加沙战火已造成太多无辜伤亡,“立即停火”“释放人质与囚犯交换”本是符合“以和为贵”的第一步——毕竟对加沙百姓而言,能放下防空洞的恐惧、喝上一口安稳水,才是和平最朴素的开端,这与我们国内“遇灾先救人、有难先止损”的处事原则高度契合。
但“以和为贵”从不等于“一方妥协换和平”。计划中,哈马斯需在72小时内完成“释放所有人质”的硬性要求,而以色列撤军却附加“分阶段”“保留边境存在”“以威胁消除为前提”的模糊条件,这种“单向让步”的逻辑,更像“城下之盟”,而非平等的和平对话。中国在处理邻里纠纷、国际争端时,始终强调“双向对等”——你让一步,我也让一步,彼此尊重核心诉求,才能让停火不是“暂时休战”,而是“持久和平的起点”。若只让一方承担让步成本,即便暂时止战,矛盾也会在未来重新爆发,这显然违背“以和为贵”的初衷。
二、民生为基:“发展促和”是关键,更需“还权于民”
“以和为贵”的核心,是让百姓在和平中受益。计划中“恢复援助”“重建医院与面包房”“打造经济特区”的设想,与中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民生稳则天下安”的理念相通——毕竟只有加沙人能喝上干净水、有工作养家、孩子能上学,和平才有“民心根基”,这就像我们通过脱贫攻坚让亿万百姓过上好日子,用民生改善筑牢社会和谐的基础。
但“发展促和”的前提,是“还权于民”,而非外部主导。计划提出“由特朗普主持和平委员会监督重建资金”,这种“外部掌控发展权”的模式,与中国“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则相悖。中国在对外合作中,从不替他国规划未来,而是帮他国建好自己的“造血能力”——就像援建非洲的铁路,是帮非洲国家打通发展脉络,而非掌控其经济。加沙的重建,若能由联合国等中立机构牵头,让巴勒斯坦民众自己说了算,让哈马斯与其他巴勒斯坦力量平等参与规划,才能让重建成果真正惠及百姓,让“发展促和”落到实处,这才是“以和为贵”应有的温度。
三、公正为魂:“共识维和”是根本,不离“两国方案”
“以和为贵”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以公平正义为魂——只有解决核心矛盾,才能让和平长久。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两国方案”,认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应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各自建国、和平共处,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以和为贵”在国际争端中的具体体现:既保障以色列的安全,也尊重巴勒斯坦的建国权利,让双方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生活。
但美国这份计划,却对“两国方案”避重就轻——只提“待改革稳定后为建国铺路”,却不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这种“模糊处理核心诉求”的做法,本质是回避矛盾。中国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巴以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民众的建国权被长期搁置,是以色列的安全诉求与巴勒斯坦的生存诉求未能平衡。若和平计划绕开这一核心,只盯着“排除哈马斯”“短期停火”,即便暂时达成协议,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以和为贵”,是推动巴以双方坐下来,在公平正义的框架下谈出共识:以色列不再扩建定居点,巴勒斯坦能拥有完整的国土与主权,加沙不再是冲突的前沿,而是两国和平共处的桥梁。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知“和”的珍贵——是家人围坐吃饭的安稳,是孩子校园里的笑声,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这份对“和”的向往,不分国界,加沙民众也该拥有。美国的“20点计划”若能放下霸权思维,多些“以和为贵”的诚意,多些对巴勒斯坦民众诉求的尊重,多些对“两国方案”的实际推动,或许才能让加沙的硝烟真正散去。
愿加沙早日迎来和平的日子:以色列人不用再怕火箭弹,巴勒斯坦人不用再躲防空洞,加沙的孩子能像中国孩子一样,在阳光下画画,在草地上奔跑——这是“以和为贵”的初心,也是所有向往和平的人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