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1129 年)的冬天,对南宋来说是彻骨的寒冷。金军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带着铁骑踏破长江防线,一路南下,扬言要 “搜山检海擒赵构”—— 这场后来被载入史册的 “搜山检海” 行动,像一把尖刀,直直指向刚刚建立的南宋。彼时的宋高宗赵构,早已没了开国君主的半分锐气,面对金兵的铁蹄,唯一能做的,只有仓皇出逃。
起初,赵构还想在南京(当时称建康府)稳住阵脚,可金兵推进的速度远超想象。城门外的狼烟还没散尽,探马就接连传来 “金军距城不足百里” 的急报。一夜之间,南京城内的官员们乱作一团,有的打包细软准备跑路,有的则在朝堂上哭着劝赵构 “暂避锋芒”。赵构本人更是吓得魂不守舍,连夜带着少数亲信,坐上马车往杭州逃去。可金兵哪会给他喘息的机会?完颜宗弼亲自率军追击,一路从南京追到杭州,眼看杭州城也守不住,赵构又马不停蹄地逃往宁波。到了宁波,他连城门都没敢进,直接换乘海船,沿着海岸线往台州、温州方向逃,寒冬腊月里,海风吹得船板咯吱作响,他裹着厚厚的锦袍,却还是觉得寒意从骨头缝里往外冒 —— 根本不像一国之君。
逃亡路上的混乱,比金兵的追击更让人绝望。随行的士兵因为缺粮缺衣,时不时就有逃兵出现;负责护卫的将领们各怀心思,有的主张死守待援,有的则劝赵构干脆逃去海上躲着;甚至有地方官员听说皇帝来了,不仅不主动迎驾,反而带着粮草躲进了深山。赵构坐在颠簸的船里,看着身边人心惶惶的景象,只觉得胸口发闷 —— 难道赵家的江山,真要毁在自己手里?就在他焦头烂额、连饭都咽不下的时候,时任御史中丞的赵鼎,冒着被金兵追上的风险,带着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奏折,登上了赵构的御船。
赵鼎一见到赵构,就直截了当地说:“陛下如今一味奔逃,看似避开了金兵,实则让整个朝廷没了主心骨。金兵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在慌不择路,只要咬住您的行踪,就能瓦解南宋的抵抗!” 这番话让赵构瞬间清醒,他连忙让赵鼎把奏折呈上来。在《陈防秋利害》里,赵鼎提出了两条关键计策:一是 “定行宫”,不管陛下逃到哪里,只要停下脚步,就立刻将所在之地定为临时行宫,让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知道朝廷的具体位置,这样才能收拢人心,调配粮草;二是 “布疑阵”,挑选最精锐的禁军贴身护卫行宫,保证陛下的安全,而其他兵力则分散部署在江淮沿线,从淮河到长江,每隔一段距离就驻扎一支军队,让金兵以为南宋在江淮布下了重兵防线,摸不清陛下的真实去向。
赵构看完奏折,忍不住拍了拍船板:“这才是破局的法子!” 他立刻下旨,命人在温州江心岛搭建临时行宫,同时传令江淮沿线的军队,按照赵鼎的建议分散驻扎。果不其然,这一招很快就奏效了。完颜宗弼的大军追到江淮时,看到沿线处处都是南宋军队的营寨,有的营寨里旗帜飘扬,有的营寨外炊烟袅袅,甚至还有士兵在营外操练 —— 金兵根本不知道这些军队里哪些是主力,哪些是疑兵。他们原本以为能顺着赵构的逃亡路线一路追到底,可现在却陷入了两难:如果贸然进攻江淮的军队,万一这是南宋的主力,自己很可能会被拖在这里;如果绕开江淮继续南下,又怕背后被这些军队偷袭。
就这样,金兵的追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完颜宗弼带着大军在江淮徘徊了半个多月,始终没能摸清赵构的具体位置,反而因为战线拉得太长,粮草供应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南宋的地方官员们听说皇帝在温州设立了行宫,纷纷派人送来粮草和兵员,原本涣散的人心渐渐凝聚起来。等到金兵意识到自己中了疑兵计,再想往温州追击时,赵构早已在赵鼎的辅佐下,稳定了温州的局势,甚至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反击。完颜宗弼见捞不到好处,又担心后路被断,只能带着大军悻悻北撤。
这场惊心动魄的 “搜山检海” 追击战,最终以南宋的险胜告终。而这一切的转折点,正是赵鼎那封《陈防秋利害》。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赵鼎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要么慌不择路,要么空谈忠义,而是用冷静的分析和精准的谋略,为赵构找到了破局之道。他的计策不仅保住了赵构的性命,更保住了南宋的根基 —— 从那以后,南宋再也不是那个只会一味奔逃的政权,而是逐渐站稳了脚跟,为后来与金国的长期对峙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