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树国回应福耀科技大学大一大二不上专业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去实现“0到1”的突破

福耀科大培养的是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福耀科技大学首届 50 名新生刚入学,就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大一大二

福耀科大培养的是拥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福耀科技大学首届 50 名新生刚入学,就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大一大二只上通识课,不上专业课,会不会学得多而不精?”

面对质疑,校长王树国的回答掷地有声:“如果我们只想培养胜任技术岗位的‘执行者’,根本没必要这么设计。我们要教学生做‘0 到 1’的开创者,而不是‘1 到 15’的追随者。”

这番话,揭开了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高校截然不同的培养逻辑 —— 比起早早就扎进专业的 “一亩三分地”,它更想让学生先练就 “能开疆拓土” 的硬本领。

一、“0 到 1” 和 “1 到 10” 的差距,藏在大一大二的通识课里

王树国在新生第一课里,把创新分成了两类:“1 到 10” 的创新,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优化升级,比如把手机摄像头像素从 1 亿提升到 2 亿;而 “0 到 1” 的突破,是开辟全新领域,比如从无到有造出智能手机。

福耀科大要培养的,正是能实现 “0 到 1” 的人,而这类人才最需要的不是 “早学专业课”,而是扎实到能支撑跨界创新的基础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在大一大二铺满了数理化、文史哲、创新思维等通识课。

比如数学不仅学课本公式,还要结合工程案例分析 “如何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文史哲不是单纯背知识点,而是训练 “从历史规律里找创新灵感” 的能力。

王树国用自己的经历举例:早年在法国做机器人研究时,他发现自己的数学和力学基础不够,只能暂停研究,去巴黎第六大学重新补修课程。“要是一开始基础没打牢,后来想深入研究都没底气,更别说突破了。”

传统高校让学生大一就上专业课,看似 “见效快”,实则容易把路走窄。就像学计算机的只盯着编程,学材料的只研究配方,遇到需要跨学科的新问题,比如 “如何用材料科学优化机器人结构”,就会束手无策。

而福耀科大的通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先成为 “通才”,既能懂数学逻辑,又能理解工程原理,还能有文史哲的思辨力,这样未来才有能力去触碰 “没人走过的领域”。

二、先别急着选专业,给兴趣留够 “试错时间”

新生担心 “不上专业课会耽误时间”,但王树国反而觉得,大一大二不上专业课,是给学生 “避免选错专业” 的缓冲期。

传统高考报志愿时,很多学生要么跟着分数选专业,要么听家长建议,入学后才发现 “根本不喜欢”,但转专业难、换方向成本高,只能硬着头皮学四年,最后成了 “为了毕业而学习”,根本谈不上创新。

福耀科大的做法是,让学生在两年通识教育里 “慢慢找兴趣”。

比如学物理课时,有人发现自己对 “材料相变” 特别着迷,就主动跟着老师去实验室看材料测试;学计算机基础时,有人觉得 “人工智能算法” 比编程更有意思,就申请参加相关课题小组。

等到大二下学期选专业时,学生不是 “凭感觉瞎选”,而是基于两年的体验,清楚知道自己 “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选专业时更理性,学起来也更有动力。

学校甚至不设 “转专业” 的说法 —— 只要修够某个专业的核心学分,就能拿该专业学位,学生完全可以 “跨专业修学分”。

比如学计算机的同时,修完材料科学的核心课程,毕业时既能做 “人工智能 + 材料” 的跨界研究,也能根据兴趣选择任一领域深耕。

这种 “先体验后选择” 的模式,比 “一考定专业” 更能让学生找到 “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的方向”,而这正是 “0 到 1” 突破的前提 —— 只有真心热爱,才会有持续创新的动力。

三、八年贯通 + 个性化培养,打破 “批量生产” 的魔咒

除了通识教育,福耀科大的 “八年制贯通培养”(本科到博士一气呵成),更是为 “0 到 1” 突破量身定制。

传统教育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壁垒森严,学生要花时间准备考研、考博,还得适应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很容易打断研究节奏。

而八年贯通直接打通这些壁垒,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能跟着导师做长期研究,比如从大一开始参与某个 “新型材料研发” 项目,一直跟进到博士阶段,有足够时间把研究做深、做出突破。

更关键的是,学校彻底抛弃了 “批量生产” 模式。王树国说:“按一个标准考核学生的时代过去了。”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培养方案 —— 喜欢科研的,导师会侧重带他做实验、写论文;想走产业路线的,企业导师会安排他去福耀集团等合作企业参与实战项目;甚至有人想跨界做 “科技 + 人文” 的研究,学校也会协调不同领域的老师组队指导。

这种模式背后,藏着曹德旺 “对标斯坦福” 的野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去国外留学?为什么不能让国外学生来我们这里?”

斯坦福之所以能孕育出谷歌、苹果等巨头,核心就是培养了一批敢做 “0 到 1” 突破的人。

福耀科大想做的,就是在中国打造这样的土壤 —— 不急于让学生 “学专业技能赚钱”,而是先让他们练就 “能开创未来的本领”,等到他们毕业时,不是去 “抢现有的岗位”,而是自己创造新岗位、开辟新产业。

慢一点打基础,才能快一点冲巅峰

福耀科大让大一大二不上专业课,看似 “反常规”,实则是对创新规律的尊重。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深,才能盖得越高;做创新,基础越扎实,才能走得越远。

现在很多学生急于 “学专业课、找好工作”,却忽略了:在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1 到 10” 的技能很容易被 AI 替代,唯有 “0 到 1” 的开创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王树国和曹德旺的野心,不止是办一所大学,更是想改变 “重技能轻基础” 的教育惯性。

对学生来说,大一大二的通识课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 “突破” 积蓄力量;对教育来说,这种 “慢一点打基础” 的模式,或许才是培养顶尖创新人才的正确路径 —— 毕竟,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突破,从来不是 “急出来” 的,而是 “稳扎稳打熬出来” 的。

评论列表

Cl_Smoothcrew
Cl_Smoothcrew 34
2025-09-13 21:47
忽悠谁呢,我们以前大学工科大一上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至少也大二才是专业基础课,大三才是专业课

外星特使 回复 09-14 09:52
[点赞]

枯青 回复 09-14 17:50
是真0个学生,突破到1个学生。不是0到1突破

我爱吃榴莲
我爱吃榴莲 12
2025-09-14 11:03
我们所谓的专业课,其实就是通识课。
用户98xxx77
用户98xxx77 10
2025-09-14 10:37
说得大家都热血沸腾。我就想问一句。和现在那些大学培养方式有啥本质区别?这就是那些校外培训机构的个性化小班,精品化教育如出一辙的说法。然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用户12xxx31
用户12xxx31 9
2025-09-14 09:52
小白鼠
路人甲
路人甲 9
2025-09-14 08:37
致敬曹老,致敬王校长!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 7
2025-09-14 10:44
大一大二先去福耀玻璃打螺丝。打熟悉了大三大四写打螺丝经验报告和毕业论文。
者三水
者三水 6
2025-09-14 15:48
三十多年前我读大学时就这样的,大三开始才分专业上专业课。
用户79xxx89
用户79xxx89 5
2025-09-15 19:16
感觉起调太高,物及必反,如果出现落差,这些人是受不了的,还是低调踏实一点实在

用户78xxx12 回复 09-18 02:54
他们想吃螃蟹,但是曹这种说高工资不利于员工奋斗,毕业了这些人能吃到螃蟹吗?还有4年时间能毕业吗?民办大学没有盈利怎么能办好学校,曹现在真能继续4年投钱进去?分数又不低可以念很多好学校,体系完善教学完善,实在不理解要去赌这种螃蟹。

用户15xxx54
用户15xxx54 5
2025-09-16 21:28
说句心里话,去福耀科技大学有些冒险,开始两届可能还好,但老板和校长百年之后,办学宗旨能有延续性吗?聘请的专家导师会有归属感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
2025-09-15 20:29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 2
2025-09-15 12:56
能不能说学生,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用户11xxx39
用户11xxx39 2
2025-09-15 18:33
对头,我也发现我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非常不牢。所以到达不了另外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