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智慧养殖项目
建设性质:项目新建
项目工期:18个月
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总占地150亩,分两期建设,总周期18个月:
一期建设(0-10个月):聚焦生猪智慧养殖板块,建设标准化猪舍8栋(其中育肥舍5栋、母猪舍3栋),配套建设智能饲喂车间、粪污处理站各1座;部署红外体温监测仪60台、料槽传感器80个、AI摄像头30个;搭建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1套,实现生猪养殖全流程智能化。项目达产后,可年出栏生猪2万头。
二期建设(11-18个月):拓展蛋鸡智慧养殖板块,建设密闭式蛋鸡舍4栋、蛋品分拣车间1座;安装光照传感器40个、CO₂传感器32个、自动蛋品分拣线2条;升级大数据平台,新增蛋鸡养殖模块与产品溯源功能。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年存栏蛋鸡15万羽,年产鸡蛋2200吨。
项目背景
当前我国养殖业正处于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24》数据,我国畜禽养殖年总产值超4万亿元,但传统养殖模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突出问题:生猪养殖料肉比普遍高于3.0,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6);禽类养殖因环境调控不当,死亡率常达5%-8%;水产养殖因水质监测滞后,年均损失超百亿元。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溯源”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养殖难以实现全流程数据追踪,无法满足市场对“放心肉、优质蛋”的消费升级需求。
政策层面,国家持续推动智慧养殖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养殖环节数字化改造,建设100个以上智慧养殖示范基地”;地方政府如山东、广东等地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智慧养殖设备采购给予30%-50%的费用补助。在此背景下,开展智慧养殖项目,既是破解传统养殖痛点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农业现代化趋势、抢占行业升级先机的重要举措。
项目目标
本项目以“打造‘数据驱动、精准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养殖示范基地”为核心目标,具体分为三个维度:
生产效率目标:建设生猪、蛋鸡两大智慧养殖板块,实现生猪料肉比降至2.7以下,蛋鸡产蛋率提升至92%以上,养殖周期缩短10%-15%;
智能化目标:搭建养殖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精准饲喂、疫病预警等环节100%自动化,人工成本降低40%以上;
安全与环保目标:建立从“养殖到屠宰”的全流程溯源系统,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污染物减排率超80%,实现“零污染排放”。
项目意义
从产业层面看,项目可推动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在养殖业的规模化应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智慧养殖样板”,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从企业层面看,通过智能化改造,可显著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知名的绿色养殖品牌;从社会层面看,项目可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养殖污染,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链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核心技术方案
项目核心技术体系围绕“感知-决策-执行”全流程构建,技术成熟度均达行业应用标准:
感知层:部署多类型传感器与监测设备——生猪养殖区安装红外体温监测仪(实时监测猪群体温,识别异常个体)、料槽称重传感器(精准记录采食量);蛋鸡养殖区安装光照传感器、CO₂浓度传感器(自动调控环境参数)、蛋品计数器(实时统计产蛋量);配套视频监控系统(支持AI行为分析,识别猪群打架、蛋鸡啄羽等异常行为)。
平台层:搭建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数据采集(实时接入环境、饲喂、健康数据,更新频率≤1分钟)、智能分析(基于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如根据采食量预测生长速度、根据环境参数预警疫病风险)、远程控制(支持手机APP、电脑端远程调控风机、水帘、饲喂设备,响应时间≤3秒)。
执行层:配置自动化执行设备——精准饲喂系统(根据猪只体重、生长阶段自动调整饲料配方与投喂量)、环境调控系统(温度高于28℃时自动开启水帘与风机,低于15℃时启动地暖)、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工艺,固体粪污制成有机肥,液体经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