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小天才手表的灰产江湖,步步高该如何应对

“妈,同学都用小天才,我不用就没朋友了!”当10岁的孩子把这句话甩给家长时,没人会想到,这块号称“守护安全”的儿童手表,

“妈,同学都用小天才,我不用就没朋友了!”当10岁的孩子把这句话甩给家长时,没人会想到,这块号称“守护安全”的儿童手表,早已变成中小学生圈里的社交硬通货。

在闲鱼上,125万点赞的账号标价1200元;在隐秘的“主页圈”,17岁少年靠卖刷赞工具年入6万;更有孩子为了冲“大佬”等级,每天花4-6小时经营虚拟人设。

当家长们为孩子远离智能手机而庆幸时,方寸表盘里早已滋生出一个围绕点赞、等级和交易的灰色江湖,将未成年人卷入一场虚拟名利的狂欢。

01社交帝国诞生

小天才的崛起,始于一个精准的洞察:儿童也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十年前,第一代小天才Y01推出“碰一碰加好友”功能时,比苹果的Name Drop早了整整八年,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无意间搭建了一个封闭的儿童社交网络。

与华为、小米等品牌不同,小天才拒绝接入微信、QQ等成人社交软件,反而打造了专属的“微聊”“好友圈”“主页点赞”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社交护城河。

“别给孩子买华为,他在学校会自闭”的家长吐槽,并非夸张——在很多中小学,小天才的“好友圈”已经成为主流社交场景,没有这款手表,就意味着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更关键的是,小天才深谙游戏化成瘾逻辑,将等级、点赞、徽章等机制融入产品设计。根据其规则,11级以下用户每天只能点5个赞,11-20级可点10个,21级以上才能点20个,每个账号每日最多接收3000赞。要想达到60万赞的“大佬”门槛,即便每天刷满点赞上限,也需要近半年时间。这种设置天然制造了社交层级,让孩子陷入“冲级-点赞-涨粉”的循环。

12岁的翔翔透露,为了提升账号影响力,他曾在暑假每天泡在手表上4-6小时,“这在圈里很常见”。他不久前刚以80元的价格售出一个24.2万赞的账号,对圈内交易规则了如指掌。

而小天才背后的母公司步步高,早有游戏化运营传统——从早年的小霸王学习机到后来的点读机,都擅长用娱乐化设计吸引未成年人,如今这套逻辑被完整复制到儿童手表上。

随着产品迭代,小天才的社交功能不断加码:从最初的即时通讯,到好友圈动态、等级徽章,再到后来的权益卡、个性化主页,手表的娱乐属性早已超越安全属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天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至35.3%,同比增幅47.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但在亮眼的业绩背后,是越来越多孩子对虚拟社交的沉迷。

02灰色财富江湖

当点赞数成为社交资本,围绕它的交易自然应运而生。

在小天才的“江湖”里,一条从账号养成、刷赞服务到账号交易的完整产业链已经成型,而参与者多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

账号交易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记者在闲鱼等平台看到,小天才账号的定价明码标价:61万赞的账号卖416元,74万赞配84张权益卡的卖420元,125万赞带刷赞工具“bot”的能卖到1200元。今年高考后,上海一位“大佬”甚至将200万赞的账号以4700元的高价售出。这些账号的价值,完全由点赞数、等级、好友数量等虚拟指标决定,堪比数字藏品。

对于没时间运营账号的孩子,代运营服务应运而生。初中生小琳因为住校,周一到周五不能使用手表,便花30-50元一周请人代刷点赞。提供这类服务的“小商人”,大多是“家教没那么严格的同龄人”,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客户维持账号活跃度,赚取零花钱。

更具技术含量的是“bot”工具交易。“bot”是第三方开发的自动刷赞程序,能帮助用户快速提升点赞数、建群、抽取权益卡,是成为“大佬”的捷径。在闲鱼上,一个“bot”售价80元,单独借用刷赞功能只需2-3元。17岁的阡陌靠着卖“bot”和发展二级代理商,一年赚了6万多元,手下近50个代理商全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3岁。

这个圈子还有自己的“黑话”和规则:“刷”是点赞后立马删除好友,“禁蹭”是不准在群里添加他人好友,“后门”是成为特殊好友不会被单方面删除。这些规则由孩子们自发制定,形成了一套家长和平台都难以介入的“地下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易大多游走在灰色地带。淘宝上的相关店铺常因违规被查封,闲鱼虽有“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的提示,但账号交易仍屡禁不止。而参与交易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风险意识,有家长发现孩子偷偷花钱买服务后报警,最终也只能以退款收场。

03狂欢背后失守

小天才手表的乱象,本质上是商业利益与未成年人保护的严重失衡,而监管机制的滞后和企业的监管失职,让问题不断发酵。

从法律层面看,小天才的产品设计存在明显合规风险。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未成年人的产品需防范沉迷、规避不良导向。但小天才的点赞、等级体系,明显会诱导孩子攀比和长时间使用,且未设置有效的沉迷干预机制,也未对社交功能加设监护人强制监管权限,属于未充分尽到保护责任。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更明确规定,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提供者,需监测和管控账号买卖、代刷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但现实中,小天才对平台内的灰色交易缺乏有效管控,直到2025年夏天,才将主页点赞数改为“运动赞”,试图遏制刷赞行为,但此时产业链已形成规模。

企业的监管失职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极致追求。小天才的社交闭环是其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大量孩子使用,新用户才会被迫加入,形成“越多人用,越多人必须用”的马太效应。其用户多来自A7-A9家庭,家长多为公务员、高知教授或商人,支付能力较强且易对孩子的社交需求妥协,这让小天才得以持续推高产品溢价,部分机型售价超过2000元。

家长的认知偏差也加剧了问题。许多家长购买小天才的初衷是“安全定位”,却忽视了产品的社交和娱乐功能。他们以为通过家长端APP就能掌控孩子的使用情况,却不知道孩子早已学会了“防家长”——走路时藏着手表聊天,家长靠近就迅速黑屏,甚至通过破解教程绕过家长模式,在手表上安装第三方软件,让手表变成“迷你手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封闭的社交环境滋生了诸多风险。有孩子在群里分享黄色图片、裸露视频;有人通过“开户”软件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实施网络暴力;还有成年人伪装成孩子添加好友,诱导孩子进行“举牌”等不良行为。

2024年8月,小天才手表内置的小度App因回答“中国人诚实吗”时出现不当言论,引发家长怒砸手表维权,最终小天才下架该应用并启动全面排查;此前其平板也曾因含暴力游戏与涉黄漫画遭消协约谈,但类似问题仍在手表端重复上演。

04迷茫中寻找平衡

面对小天才手表引发的争议,简单的禁用或批判难以解决问题。在智能时代,儿童的虚拟社交需求客观存在,如何在保障安全与满足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其一,企业需要回归产品初心。小天才应强制开启监护人对社交功能的监管权限,设置每日使用时长上限,建立灰色交易的智能监测系统,及时处置账号买卖、刷赞等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小天才需摒弃流量至上的思维,不再用等级、点赞等机制诱导孩子沉迷,而是聚焦定位、通话等核心功能,让儿童手表回归“安全工具”的本质。

其二,家长应建立“陪伴式监管”。与其直接禁止孩子使用手表,不如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规则,比如每天仅在课后使用1小时,定期一起查看好友列表和动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虚拟社交。此外,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参与现实社交,比如周末一起打球、参加社区活动,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获得归属感,减少对虚拟点赞的依赖。

其三,监管部门需加快制度落地。一方面,尽快出台儿童智能手表强制性标准,明确娱乐功能、社交权限、数据收集的底线,倒逼企业履行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严禁售卖虚拟账号、“bot”工具等违规产品,畅通家长投诉举报渠道;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儿童智能设备安全检查,对问题企业依法处罚。

在数字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儿童产品正在变得社交化、娱乐化,背后是资本对低龄用户市场的觊觎。但孩子的童年不应被点赞数量化,虚拟世界的名利也不应成为成长的枷锁。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智能时代的育儿方式:不是用设备替代陪伴,不是用监控替代沟通,而是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企业多一份责任,家长多一份陪伴,监管多一份力度,才能让儿童智能设备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陷阱。

这不仅是对个体的守护,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责任——当我们把童年还给孩子,他们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长成完整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