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凌晨4点30分,北京某派出所门口,19岁的荣梓杉低头捂脸快步上车,身后是追问“聊天记录是否真实”“372元房费如何解释”的媒体镜头。这场持续两天的情感纠纷,在这一刻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对品牌方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重新定义艺人价值的契机。
**人设崩塌:从“天才演员”到“372元计量单位”**
荣梓杉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早在《花儿与少年6》中,其“低情商巨婴”表现已埋下伏笔:行李靠母亲收拾、推卸导游责任、拒绝团队表演。如今,这些细节与聊天记录中的“你他妈”“死吧”等侮辱性语言相互印证,让“乖仔学霸”人设彻底崩塌。更致命的是“一荣=372元”的网络梗——女方垫付酒店费用后需多次催促才获报销的细节,让“抠门算计”成为其新的代名词。**危机升级:司法程序中的品牌风险**
双方均已正式报案(李控殴打,荣控骚扰),警方初步否定工作室“私闯民宅”的说法,这对荣梓杉方的主张形成不小冲击。若家暴指控被司法确认,其待播剧《咸鱼飞升》《沙海之门》面临换角风险,商业代言更将遭遇解约潮。对品牌方而言,此刻需要考量的不仅是眼前舆情,更是司法结论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危机公关:从否认到直面**
当前工作室的应对策略——全盘否认恋爱关系、反控骚扰——显然未能平息舆论。回避“私密照”“AA开房”等具体指控,仅以“从未使用QQ”等牵强解释应对,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有效的危机处理需要更坦诚的态度:无论是坦诚部分事实,还是直面自身问题,都比目前“全盘否定”的策略更能争取舆论理解。**转机何在:危机中的价值重塑**
历史证明,艺人危机未必是终点。关键在于能否真诚面对错误、承担相应责任,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形象重塑。对19岁的荣梓杉而言,年轻既是犯错的缘由,也可能成为公众给予二次机会的理由。但前提是,他必须首先直面聊天记录中的语言暴力、经济纠纷等核心争议,而非简单地全盘否认。
**营销启示:流量时代的艺人价值重估**
此事件再次提醒品牌方:流量热度与艺人品格必须并重。选择代言人时,除了考量商业价值,更应关注其长期积累的公众信任。那些在综艺、访谈等非表演场景中展现的细节,往往比精心设计的人设更能反映艺人的真实品格。
**结语:等待司法,但不等待奇迹**
警方结论公布前,我们应保持理性。但无论如何,荣梓杉都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反思——不仅是作为演员,更是作为一个即将步入成年的年轻人。在这个人设易碎的时代,唯有真实的品格与负责任的态度,才能支撑起长久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