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出炉,高市早苗众望所归,击败了另一位热门人选——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小泉进次郎,当选为新一届自民党总裁。按照惯例,这也意味着她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这场选举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高市早苗出身保守派阵营,被视为前首相安倍晋三的政治继承人之一。她的政治立场鲜明:在外交安全上主张亲美、亲台,对华关系态度谨慎;在经济政策上强调“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一体化”,希望通过强化半导体、能源等关键产业链来减少外部依赖。
她曾担任“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主导推动日本在科技、能源、供应链方面的自主化布局。可以说,她是日本保守阵营在“后安倍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高市早苗的崛起,离不开日本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思潮转向。
在全球化红利减弱、贫富差距加大的今天,许多国家的中产阶层感到焦虑。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让跨国企业和精英阶层受益,却让普通劳动者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更不稳定的工作以及被挤压的福利。于是,“国家利益”“民族安全”“本土优先”这些曾被视为保守的口号,正在重新回到主流政治舞台。
从美国到欧洲,如今到日本,保守派与民粹派的势力不断壮大。民众希望选出“能为国家负责”的领导人,而不是只顾企业利益的政客。这种呼声在日本尤为明显:长期执政的自民党陷入信任危机,经济低迷、债务高企、年轻人对政治冷感——这些问题都让“强硬”“改革”成为关键词。
高市早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登场。她提出要“唤醒日本的创造力”,减少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管,鼓励创新与竞争。她强调:“国内要小政府、大社会;但对外必须承担起国际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这套“对内自由、对外强硬”的组合,正是她与安倍政治路线的延续。
不少媒体将高市早苗称为“日本的撒切尔夫人”,甚至有日本网友把她与安倍晋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照片拼在一起,寄托希望她能成为日本的“铁娘子”。
但现实比象征复杂得多。
日本的政治体制决定了首相权力远不如美国总统。虽然自民党长期执政,但党内派系林立,资源分配和人事任命往往需要各方妥协。换句话说,首相的权力来自平衡,而非命令。
这意味着,即便高市上台,也难以立刻推动激进的外交或经济政策。她过去态度强硬,曾公开支持日本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移除钓鱼岛附近的中国浮标,但在成为首相候选人后,她的表态开始谨慎。例如,当记者问她是否还会参拜靖国神社时,她的回答已经从“理所当然”变成“要慎重考虑外交影响”。
这种变化,不是软弱,而是政治现实的体现。
她需要在“理念”与“执政”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保守派支持,又要避免外交摩擦冲击日本经济;既要展现决断,又不能触怒党内派系。
高市能否突破日本“短命首相”的魔咒,还要看她能否在这种结构中稳住脚跟。
高市早苗的当选,标志着日本保守派进入新阶段。
她或许不会成为一个激进的领导人,但她将继续推动日本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也将面临如何平衡经济、民意与外交的三重压力。
而与此同时,另一种“看不见的权力”——信息的权力,仍在影响着亿万人对世界的理解。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正是当下东亚政治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