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runnersworld、davidthecoach、Abc News、womensrunning、marathonhandbook。
马拉松选手突现“僵尸步”29岁的海冯·恩盖蒂奇 (Hyvon Ngetich) 是一位职业马拉松选手,她在2015年参加了奥斯汀马拉松比赛的时候发生了戏剧性的情况,当时圈外人看得很懵,还以为她突然中邪了。
当天她本来一直是领先的,但在距离终点仅有50米的时候,她突然摇摇摆摆起来,手脚非常机械的摆动,速度变得跟步行一样,有点像是你晚上去操场看到老大爷在竞走的感觉,但是更不稳定,好像随时要失去意识。
当时的媒体形容她走得像是“僵尸”。
不过这位坚强的肯尼亚选手最终还是获得了第三名,这得益于她之前跟其他人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出现“僵尸步”不久后,她直接摔倒在地上,然后居然靠着意志力爬到了终点。中途她拒绝了他人的帮助,也没有坐上主办方提供给她的轮椅。
相当令人敬佩,但她这到底是咋了?怎么前面表现得那么好,突然就出现了“僵尸步”。
其实这在马拉松比赛中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被称为“hitting the wall”,直译就是撞墙,顾名思义就是在跑步途中突然像是撞上了墙,难以继续前进。说白了就是身体能量耗尽,为了保存体力,身体就不得不放慢速度。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会感觉双腿感觉像砖头一样沉重,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挪动,继续向终点线前进。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动图,主角是一个穿着马里奥衣服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他在比赛途中就突然“撞墙”了,走起来是真的机械得跟僵尸一样,拿来作为典型展示是最好不过的了。
不过并非所有跑马拉松的人都会“撞墙”。
hitting the wall“撞墙”一般发生在超过2小时的耐力赛当中,此时的参赛者应该跑了28~32公里了,身体内的糖原用光了,没有了燃料,身体马上就失去了动力,疲劳感瞬间袭来,尽管此时大脑还在指挥着参赛者前进,但身体是无论如何都“燃尽”了。
所谓的糖原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们储存在我们的肌肉和肝脏中,用于提供能量。当我们进行运动的时候,糖原是最容易被消耗的能量,身体会倾向于优先使用它。当糖原不足时,身体开始发出警告,为了保留能量,身体机能会被关闭。
刚开始大脑还会继续鼓励你,但很快大脑就会意识到参赛者需要被保护了,强撑着可能会崩溃!于是大脑就会增加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会对参赛者的肌肉纤维进行进一步的抑制,然后发出严重疲劳的信号,紧接着,参赛者就会开始产生非常消极的想法:“我在这里作死呢?回去家里吹空调喝可乐不好吗?反正也没有好名次!赢了也对我现实生活没好处!还不是得去上班、找对象、存钱……”
上升到身心都饱受折磨的程度后,此时就会感觉像在流沙中挣扎。所以开头那个运动员才厉害啊,能硬扛着完成比赛。
数据科学家兼跑步运动员巴里·史密斯(Barry Smyth)分析了250场马拉松比赛的400万条比赛记录,数据显示一般来说糖原储存能维持2个小时或者2000卡路里的消耗,而大概每100卡路里需要跑个大概1.6公里。不是固定的,取决于配速和体重。如果跑得非常慢,说明不需要调动多强的能量,身体会更多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从而更持久。
史密斯表示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容易发胖,但如果没有代谢疾病,实际上脂肪的获取比糖原难多了!糖原才是最直接的能量消耗燃料。
如何避免?值得注意的是,身体并非是单独消耗一种能量的,它们始终在燃烧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混合物来获取能量。然而,这两种能量的比例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速度训练中,能量混合物中糖原的比例会更高。而在长距离慢跑中,脂肪比例会更高,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会更低。
所以如果想靠运动减肥,你知道该咋做了吧?
大部分人都不会遭遇这种情况,这样的运动量超过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了。专业马拉松选手肯定更不容易发生“撞墙”,毕竟是专业的,人家知道要怎么去训练才能提高耐力和心肺能力,而且也懂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速度和补充能量。
赛前的几天他们就会开始增加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持续维持和补充身体的糖原。然后他们一般刚开始会慢慢跑,防止更好用的糖原被提前消耗光。
最后就是心理和天赋上的差距了,如何克服糖原消耗光之后大脑对选手的“恶魔低语”也是一大难题。
万一实在是太难受了,那最好还是放弃吧。马拉松比赛很多,但人的生命就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