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曹丕为何解除臧霸的兵权?曹操的历史遗留问题,也为了加强集权

田余庆先生在《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一文中,分析了臧霸、孙礼等人在汉魏之际的事迹。认为,曹丕继位后几次伐吴,耀兵广陵主要是

田余庆先生在《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一文中,分析了臧霸、孙礼等人在汉魏之际的事迹。认为,曹丕继位后几次伐吴,耀兵广陵主要是为了解除‘青徐豪霸’的军权,消除他们在青、徐二州的影响。

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他们是东汉末年崛起的一股地方势力,由于臧霸等人及其早期部曲兵籍贯多为泰山郡,所以被称为“泰山群盗”,最早帮助陶谦进攻黄巾军,顺势在徐州北部、青州南部一带扎下跟来,所以也被称为“青徐豪霸”。

一、臧霸的崛起之路

臧霸,字宣高,兖州泰山郡人,父亲叫做臧戒,是一个县吏,因为违背泰山太守的不正当命令被收捕。当时臧霸只有十八岁,带领几十人劫下臧戒,向南逃亡到徐州东海郡。因为这次劫囚的举动,臧霸以孝勇扬名,并趁机拉起了一支队伍。

公元188年十月,徐州黄巾死灰复燃。东汉朝廷以陶谦为徐州刺史,负责镇压徐州黄巾。陶谦到任以后,起用了臧霸这样的豪强。臧霸和陶谦共同击败黄巾,也趁这个机会吸取兵源,联合孙观、吴敦、尹礼等豪强,组成一支较为强大的势力,盘踞在东海郡以北的琅琊国开阳县一带。

《三国志·臧霸传》:“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今山东临沂北)。”

吕布入主徐州后,臧霸等徐州豪强原先和吕布是合作的态度。198年曹操进攻吕布的时候,臧霸还成为吕布的助力,派兵帮助吕布对抗曹操。结果吕布失败,徐州换了新主人。

二、曹操麾下‘半独立’的军阀

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然而曹操点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大悦,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厚待臧霸等人,割青、徐二州委任于臧霸,又分琅邪、东海、北海设城阳、利城、昌虑三郡,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孙观为北海相、孙康为城阳太守。

“委之于霸”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把青徐二州交给了臧霸。其实很容易理解,站在曹操的角度,当时最主要的对手是袁绍,既然臧霸等人表面归附,那么在扰攘之际暂时维持现状,稳定东方,也是很正常的选择。

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臧霸和曹操的关系。在“兖州之变”中,徐翕、毛晖两个人作为曹操的部将,选择背叛曹操归附吕布。后来曹操成功收复兖州,徐翕、毛晖投奔到臧霸麾下。曹操命令臧霸将二人的首级送过来,但臧霸没有听从,仍然庇护徐翕、毛晖。曹操于是放过这两个人。

表面上看,曹操感念于臧霸重义气,但其实也说明曹操对于臧霸的拉拢和羁縻。臧霸并不是一个人,他和孙观、尹礼等人在青徐地区割据多年,曹操也不能直接用强硬的手段与之对抗。

当然,臧霸加入曹操阵营后,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反而多次为曹操立下战功。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之时,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官渡战后,臧霸、孙观及其他将领还纷纷遣子弟家属诣邺,表示向魏武效忠。

三、曹丕夺取臧霸兵权,消除青徐豪霸影响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魏王,这时候发生一件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按即徐州兵)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魏略》

据《魏略》记载,219年臧霸的一支部队被调往洛阳,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臧霸的部下及青州兵,认为曹操已死,天下将重新陷入大乱,于是“鸣鼓擅去”。在贾逵的建议下,曹丕对这些人进行安抚,“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到了222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公元222年,征东大将军曹休隔长江驻军在洞浦口,上表自荐:“愿率领精锐部队像猛虎一样扑向江南,打败敌人,获取资财,此事必定胜利告捷;如果臣下死于敌手,不必顾念臣下。”曹丕担心曹休随即渡江,派驿马传送诏书命令他停止行动。

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沈吟,未便从命也。”

这时董昭正在旁边侍奉,劝谏说:“我私下里窥见陛下脸上有忧虑的神色,难道是因为曹休将要过江的缘故吗?现在渡江,从人之常情上说,都认为很难,即使曹休有这个愿望,从形势看,他不能独自实行,还应当有各个将领协同。

臧霸等人既有财富又享受着尊贵,不再有其他愿望,只想要平安到老,保守利禄福祚而已,怎么会以身涉险以谋求侥幸成功呢?假如臧霸等人不向前推进,曹休自然会沮丧停止。恐怕陛下即使有命令他渡江的诏书,他还要沉吟犹豫,未必就一定听从命令呢!”

不久,暴风吹送吴军的船只到了曹休等人的军营下,被曹军斩首一部分,捕获一部分,吴军随即四散奔逃。曹丕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赶快渡江。部队还没按时进军,孙吴救助的船只就到了。

董昭对于人性看得是非常透彻的,甚至总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他对臧霸的分析非常到位,曹休虽然一心渡江攻吴,但臧霸内心并不一定愿意冒险。而且《董昭传》中的记载,其实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曹丕下诏“敕诸军促渡”,但军队还是没有及时推进。

虽然这里说的很隐晦,但恐怕陈寿是在暗示,董昭的预言成真了——即使有命令他渡江的诏书,他还要沉吟犹豫,未必就一定听从命令呢!222年伐吴之后不久,臧霸被征为执金吾,其位特进。虽然看上去升官了,但其实已经离开地方,无兵无权到中央养老了。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很明白臧霸为何会被解除兵权了。臧霸、孙礼等人,自汉末就割据青徐一带,虽然表面上效忠朝廷、听命曹操,但即使在曹操时代,也是“半独立”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鸣鼓擅去”和臧霸抗命的情况。

曹丕篡汉称帝,天下三分局势确定,曹丕自然不会容忍臧霸等人继续以‘半独立’的状态存在,所以借伐吴解除了臧霸的兵权。田余庆先生甚至认为,曹丕几次进兵广陵,就是为了消除臧霸等人在青徐地区的影响力。

个人以为,曹丕伐吴是真,解除臧霸兵权也是真,但要说曹丕伐吴是借口,真实目的是为了对付青徐豪霸,则没那么夸张。毕竟从臧霸后来安安稳稳养老来看,冲突并没有那么激烈。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田余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