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后,主要人物的活动空间,大多集中在大观园中。小说中的角色人数,像大观园的命名一样,蔚为大观。根据红学家徐恭时逐回分析庚辰本,将全书角色分为十大类别,统计出有975人。其中有具体姓名称谓的732人;没名姓的243人。当然,这只是一种统计结果。
《红楼梦》宛如一座文学的大观园,园中人物各有各的风姿与性情,却是不争的事实。“金陵十二钗”中,除了尚没有长大的巧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而在这一众鲜活的人物中,我最喜爱的一位,是史湘云。
史湘云,最具有“魏晋风度”的女子。是的,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具有的豁达洒脱。史湘云的可爱,首先便体现在她那活泼开朗的性格上。整座大观园里,只要她出现,不管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欢声笑语。她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大观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平时举止不拘小节。因为和宝玉小时候一起长大,和宝玉等兄弟姐妹们玩闹起来真的毫无顾忌,一点不矫揉做作。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时,那份娇憨与不拘,是其它红楼女子绝不可能的独一份。“割腥啖膻”那一回,她和宝玉等人在芦雪庵烤鹿肉吃。娇滴滴的林黛玉,自然不吃。看他们吃得有趣,忍不住打趣他们是一群叫花子。史湘云毫不在意,振振有词地反驳“是真名士自风流”。像故意气黛玉似的,她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憨态可掬的模样与大咧咧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
“憨直天真,胸无宿物”,精准概括了她的性格的特征。她幼时曾穿宝玉的袍子、靴子,装扮成男儿模样,以至于贾母误以为她是宝玉。说明什么?她爱玩爱闹啊。同时说明,史湘云与贾宝玉青梅竹马的童年。
这一回的回目是《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研究者认为,史湘云有一只金麒麟,宝玉又得到一只,暗含他们以后的婚姻。但是,这一次湘云到贾府,已经是订婚以后。说是以后的两人二婚,多少有点“扯”了。
小说中不止一次表现众女儿组“诗社”。史湘云的诗才,丝毫不逊黛玉、宝钗等才女。芦雪庵联诗那一回,吃了烤鹿肉后的她,才思敏捷,不断抢诗联句,一口气对出好多精妙的好诗句,其中“龙斗阵云销”、“鳌愁坤轴陷”等,让一众惊叹不已。每一次诗社,史湘云都有佳作贡献,充分展现了她的文学素养和卓越才华。
史湘云出身侯家,却命运多舛。她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叔婶家。没落的史家,虽然维持着外面的面子,实际上她常和下人一起,时常做些针线活挣钱,日子过得并不悠闲。到贾府做客,才是她最开心的日子。但她一点不哀怨消沉,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红楼梦》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史湘云的存在,像一股清泉,纯净而灵动。她的身上,没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她以与众姐妹不同的独特方式,为自己在大观园里,留下了独有的精彩篇章。
每一次阅读《红楼梦》,都会对史湘云的活泼开朗与才情出众加深一次印象。越是细细品味《红楼梦》,越会被史湘云深深吸引。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史湘云用行动证明,让自己魅力十足的程度,取决于内心世界的丰满。
什么是“魏晋风度”,没有见过。“竹林七贤”的放诞行为,如果就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我不喜欢。嗜酒如命的刘伶,穷途而哭的阮籍,都是平常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倒是嵇康临终前的那曲《广陵散》,表现出那个时代人对生死的淡然。
史湘云虽被称为“魏晋风度”,却有血有肉地可爱。她能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女性中脱颖而出,说明了作者对她的特别偏爱。因为作者的偏爱,读者对她,应该也会有更多的偏爱。譬如鄙人。
她活跃在大观园里,像一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明珠。她的结局,与众姐妹一样,没有美好的未来,只有悲剧性人生,这是作者“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预设。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作者在第五回给她的“判词”,作了这样的文字。可惜小说八十回后的文字散落了。真想看看她夫妻恩爱时的快意,再看看面对悲剧突现时她的反应。想来,自幼生活的不如意,会为她在落难后依旧勇敢坚强,活出真实的自己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