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时,在东北地区的局部军事对比上,中国军队(东北军)在人数、装备上对日本关东军形成优势。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及东北军高层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及关东军长期准备、训练有素、主动进攻等因素,导致日军以极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
1. 日本关东军常驻东北的兵力约 1万余人。事变爆发后,日本从朝鲜派遣军和本土紧急调兵增援,但初期核心作战部队仍仅为万余人。在指挥上高度统一,行动果断。关东军司令部是策划和发动事变的核心,下辖部队执行力极强。许多中层军官(如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是事变的直接策划者和狂热推动者,主动性极高。关东军装备精良,配备了大量当时先进的武器,飞机约百余架,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用于侦察、轰炸和威慑。坦克和装甲车数十辆,在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炮上拥有大量重型榴弹炮和加农炮,火力远超东北军。
同时日军士兵训练严格,战术素养高,特别是步兵的射击和拼刺技术精湛,军官普遍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事变发生时日军处于绝对的战略和战术主动地位,有完整的作战计划。情报工作上对东北军的布防、装备、指挥官情况了如指掌。
2. 中国军队(东北军)总兵力约 30万人,在东北地区的常驻兵力约 15-20万人。仅沈阳及其周边地区就有约 1.5万 守军,北大营驻军约8000人。然而指挥上极度混乱,蒋介石国民政府下令“不抵抗”。事发时,东北军群龙无首,前线指挥官严格执行不抵抗命令,要求士兵“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部队分散在东北各地,缺乏统一协调的指挥和增援。
装备水平(纸面上)堪称亚洲一流,空军拥有近300架飞机(其中100余架新型战机),但绝大部分在事变当天未起飞即被日军缴获。
海军拥有大小船只数十艘。陆军:拥有坦克、装甲车、重炮(包括从法国购买的24门155mm重型榴弹炮,组建了亚洲最强大的重炮部队),以及全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可自主生产步枪、机枪、火炮甚至弹药)。
但是相较于日军,东北军士兵和军官的训练、纪律和战术素养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先进装备未能形成有效战斗力。对日军毫无准备,出现对日方进攻企图严重误判,完全没有作战预案。其中“不抵抗”政策是导致惨败的最核心因素。上级严令禁止抵抗,严重挫伤了部队士气,使部队陷入混乱和任人宰割的境地。部分爱国官兵(如马占山等)自发进行了英勇抵抗(如江桥抗战),但无法改变全局。
事变结果与影响,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的巨大军事潜力完全无法发挥。沈阳兵工厂、机场、银行及海量军事物资(包括飞机大炮和数以十万计的步枪)悉数落入日军之手,极大地增强了日军的实力。日军在短短4个月18天内就占领了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境。
九一八事变并非一场军事上的以少胜多,而是一场战略上的突然袭击和政治上的不抵抗 所导致的空前悲剧。它深刻地说明了:没有战斗意志和正确战略决策的庞大军队,只是一具虚弱的巨人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