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古代婚姻有彩礼和嫁妆吗?彩礼一般是啥东西?

一、挖出来的 “聘礼”:3000 年前的意外发现1975 年,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考古队员在一具女性遗骸旁发现了一捆染

一、挖出来的 “聘礼”:3000 年前的意外发现

1975 年,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考古队员在一具女性遗骸旁发现了一捆染成玄色和纁色的丝绸,旁边还有两张完整的鹿皮。没人想到,这堆不起眼的文物,竟是中国最早的 “彩礼” 实物证据。

要知道,很多人都觉得彩礼是近代才有的习俗,可这西周墓葬的发现直接推翻了这个认知。更意外的是,这些彩礼的规格和《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完全对上 ——“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原来三千年前的古人娶媳妇,就得备齐黑色红色的绸缎和成对的兽皮,跟现在送彩礼的讲究比起来,仪式感一点不差。

二、彩礼的 “进化史”:从兽皮到金银的千年变迁1. 先秦:彩礼是 “诚意认证”,跟钱关系不大

先秦时期的婚姻讲究 “六礼”,其中 “纳征” 就是送彩礼的环节。这时候的彩礼重点不在贵重,而在 “合乎礼制”。士大夫阶层送玄纁束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高档定制礼服套装)加俪皮(鹿皮或虎皮),平民百姓没那么讲究,送些布匹、谷物就行。

《礼记・郊特牲》里说 “无币不相见”,这里的 “币” 不是钱币,而是作为礼物的帛匹。不过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先秦彩礼全是实物,不含货币;另一种根据出土的贝币推测,富裕家庭可能会加少量贝壳作为补充,毕竟当时贝币是贵重物品。

这时候已经有嫁妆了,不过规模很小,主要是女方的衣物、针线筐和少量日用品,有点像 “带着生活必需品出嫁”。

2. 秦汉:彩礼开始 “值钱”,嫁妆藏着 “私房钱”

到了秦汉,商品经济发展,彩礼里开始出现真金白银。睡虎地秦简里记载了一个案例:某男子给女方家送了 “金五斤,钱万五千” 作为彩礼,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家半年的收入。除了钱财,还得送 “雁”,因为古人认为雁是 “随阳之鸟”,象征妻子对丈夫的顺从。

这时候的嫁妆也升级了。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里,有一张《遣策》(陪葬清单),其实就是辛追夫人当年的嫁妆清单,里面列着漆器、丝织品、乐器甚至奴婢,简直是 “移动的家产”。更有意思的是,汉代法律规定,嫁妆是女方的 “私产”,就算离婚了也能带走,这可比现在某些地方的财产分配制度还讲道理。

3. 唐宋:彩礼讲 “排面”,嫁妆能 “买地位”

唐宋是彩礼和嫁妆的 “鼎盛期”,尤其是宋代,简直把婚嫁礼物玩出了花。《东京梦华录》里写北宋汴京的彩礼:“以络盛酒瓶,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谓之‘缴檐钱’”,除了这些装饰性的东西,还得送 “纱罗绢匹、金银首饰、茶酒点心”,堪称 “豪华大礼包”。

这时候的彩礼有多贵?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算过一笔账:中等人家娶媳妇,彩礼至少要 “百贯”,相当于现在 20 万元人民币。而嫁妆更夸张,《宋史》记载,宰相王安石嫁女儿,陪嫁里有 “田百亩,宅一区”;普通商人家庭也得陪送商铺或绸缎庄,因为当时流行 “娶妇先看嫁妆”,嫁妆少了女儿在婆家会被看不起。

4. 明清:彩礼 “标准化”,嫁妆有 “清单”

明清时期,彩礼和嫁妆形成了固定模式。彩礼讲究 “三牲酒礼”(猪、鸡、鱼和酒)加 “五金六银”(金银首饰),还得送 “龙凤喜饼”,分给亲友当喜报。清代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宝钗定亲时,薛家收到的彩礼有 “金项圈、金镯、宝石戒指”,还有 “上用的绸缎一百匹”,完全符合当时的礼制。

嫁妆则流行 “铺陈”,就是把嫁妆一件件摆出来展示,俗称 “亮嫁妆”。江苏南通的地方志里记载,当地富家女的嫁妆清单能写满一张纸,从 “红木家具一套” 到 “绸缎衣裳百件”,再到 “铜钱十万贯”,甚至还有 “良田十亩”,场面堪比 “小型博览会”。而且明清法律延续了汉代的规定,嫁妆归女方私有,婆婆都不能动,这可真是 “婚前财产保障” 的老祖宗。

三、古今对照:彩礼的 “变” 与 “不变”

现在大家总吐槽 “天价彩礼”,其实古代也有 “彩礼焦虑”。南宋词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就抱怨:“今世俗之贪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跟现在有些地方 “先问彩礼多少” 的情况如出一辙。

但有个反常识的点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嫁妆的价值往往比彩礼高,而且是女方的 “底气”。比如明代《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家财产,若改嫁者,其见在财产及嫁妆,并听带去”,也就是说寡妇改嫁能带走嫁妆,这在当时是对女性财产权的保护。而现在很多人只关注彩礼,却忽略了嫁妆本应有的 “保障意义”。

还有个有趣的对比:古代彩礼里的 “雁” 后来变成了 “鹅”,因为雁太少见,鹅的寓意相似;现在有些地方送 “鹅” 的习俗,其实是从先秦传下来的。而古代的 “绸缎布匹”,现在变成了 “衣服首饰”,本质上都是 “实用型礼物”,这点从没变过。

四、彩礼背后的 “老规矩”

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玄纁俪皮,还是现在的金银首饰,彩礼的本质都是 “诚意的证明”。古人送彩礼是告诉女方家 “我有能力养活你女儿”,送嫁妆是告诉男方家 “我女儿不是空手来依附你”,都是为了婚姻的稳定。

只是后来慢慢变了味,古代有 “卖女索重聘” 的陋习,现在有 “天价彩礼” 的争议。但看看那些流传下来的规矩,比如嫁妆是女方私产、彩礼要合乎家境,其实早就给我们指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