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北大肿瘤盛锡楠教授:泌尿肿瘤预后优于多数实体瘤,前沿技术来助力

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三种肿瘤,近年来呈现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其中,前列腺癌已跃居男

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三种肿瘤,近年来呈现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其中,前列腺癌已跃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而膀胱癌和肾癌则因早期症状隐匿,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浸润性癌,甚至发生转移。然而,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在这三大瘤种的防治中仍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盛锡楠教授,围绕泌尿肿瘤的诊疗现状、康复管理及前沿治疗进展展开深度分享。

专家介绍

盛锡楠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泌尿肿瘤分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诊疗格局:独特优势与多学科融合助力预后提升

泌尿肿瘤在实体瘤中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盛锡楠教授指出,泌尿系统肿瘤主要包括肾癌、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癌三大类,我国泌尿肿瘤占实体瘤比例约10%,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已接近20%,几乎与肺癌发病规模相当,其中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值得关注的变化。

从预后来看,泌尿肿瘤的整体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实体瘤。盛锡楠教授认为,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已超过5年,晚期前列腺癌更是达到7-8年,早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有较高的治愈可能,膀胱癌5年生存率也位居实体瘤前列。这种良好预后的背后,是治疗模式的不断升级——从外科主导逐步发展为内科药物与外科技术并重的多元化格局,药物治疗领域创新活跃。三大瘤种各自引领实体瘤治疗方向,尤其是前列腺癌,涵盖几乎所有实体瘤治疗手段,因老年病属性更需多学科协同,为晚期肿瘤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康复管理:双重挑战下的全程健康保障需求

泌尿肿瘤患者的康复管理面临着特殊压力。盛锡楠教授提到,以前列腺癌为代表的患者群体发病年龄偏高,普遍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而核素治疗、ADC药物等前沿技术在带来疗效的同时,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血管改变等不良反应,双重因素增加了康复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提升成为重要目标。盛锡楠教授指出,基础疾病与治疗不良反应的协同管理是核心,抗血管靶向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治疗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高龄患者骨髓储备不足问题也需精准调控。但当前康复支持体系存在学科协同不足的短板,肿瘤心脏病学等交叉学科对新型药物影响认识滞后,肿瘤科与支持科室衔接断层,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加强多学科协作成为完善全程管理的关键。

前沿探索:核素治疗突破传统,精准技术拓展治疗边界

核素治疗在泌尿肿瘤领域的应用实现了重要突破。盛锡楠教授认为,传统核素治疗局限于骨转移等场景,而放射配体疗法实现“察打一体”效果,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疗效,通过识别肿瘤特异性靶点实现精准杀伤,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作为新兴领域,我国核素治疗发展面临政策壁垒、患者接受度及学科配套等挑战。盛锡楠教授提到,随着临床研究推进和技术平台建设,这些障碍正逐步缓解。大型医学中心的平台优势至关重要,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具备核医学专科能力的机构,已率先开展新型核素治疗技术,推动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在更多泌尿肿瘤中推广应用。

总结

本次专访中,盛锡楠教授全面解析了泌尿肿瘤领域的发展现状。从独特的预后优势和多学科治疗模式,到康复支持的双重挑战,再到核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展现了泌尿肿瘤防治从“疾病治疗”向“全程健康管理”的转变。

随着诊疗技术进步,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理念将愈发重要。加强早诊早治、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推动前沿技术规范化应用,将成为提升泌尿肿瘤诊疗水平的核心任务。未来,通过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必将为泌尿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双重保障,推动我国泌尿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木槿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