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还好当年没答应爱因斯坦,不然云南省可能就成了现在的巴勒斯坦

1939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突然卷入一场跨国移民事件。美国牙医威廉写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意外地让这个计划初现端倪

1939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突然卷入一场跨国移民事件。美国牙医威廉写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意外地让这个计划初现端倪:将十万欧洲犹太人接到云南安置。爱因斯坦回信后,此事增添了几分重要性。当时任立法院长的孙科,于1939年2月正式提出议案,希望通过收留犹太人换取外汇,并争取国际支持。

当时国民政府确实面临两难境地:上海已经收容了三万犹太难民,而抗日战争急需资金和技术。犹太银行家白尔克拉斯计算过,如果每人缴纳五十英镑保证金,就能获得五百万英镑外汇。孙科认为,此举既能救助他人,又能缓解眼前困境,还能促使西方国家更支持抗战。云南省主席龙云也表示,云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正好可以开垦荒地。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困难。上海的犹太难民已经让救济机构不堪重负。云南交通不便,道路不通,要安置十万人,建房修路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政府半年的军费。更讽刺的是,所谓的技术人才大多是普通百姓,而真正富有的犹太商人早已逃往欧美。爱因斯坦虽表示支持,但未提供任何资金。

计划在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后,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德国顾问训练的军队中,德式装备占中央军大部分,大规模收容犹太人无异于直接得罪德国。罗斯福政府明确表示不提供援助。滇缅公路的运力全部用于运输军需物资,连建房材料都无法运入。地方官员也不同意,云南本地的民族矛盾尚未解决,突然涌入十万文化迥异的人,土地如何分配、冲突如何压制、由谁管理,都是难题。

更危险的是日本实施的“河豚计划”,试图利用犹太人问题搅乱中国。国民政府于1939年8月终于终止此事。这个计划在各种势力的拉扯下,最终因现实压力而不了了之。

如今回顾,这个未实现的计划反而成为中国的一件幸事。巴勒斯坦自1947年分治以来,七十多年动荡不安,加沙地区已有六万人丧生,这表明强行将不同民族安置在一起容易引发大乱。如果十万犹太人真的迁至云南,很可能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文化差异、土地和资源争夺、外部势力干预,西南边疆或许会成为另一个火药桶。

历史往往如此,看似错误的决定反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孙科等人精打细算,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未深思移民如何改变土地的主人、如何扰动人心。如今云南保持安稳,而加沙只剩废墟,两相对比可知,国家事务不能只看经济利益,更需考虑人际相处和事件收场。这场未成的移民计划,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代价最小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