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白宫出台了一系列的单边主义政策,这也让不少人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将因为美国而迎来一次巨大的和解,甚至有可能像中日关系那样迎来新一轮的“缓和期”。但事实证明,欧盟的骨头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软,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支持,以一个极其屈辱的姿态达成了贸易协定,并且甚至还向中国呲牙推出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措施,引发了中国的直接反制,让双方的关系变得非常强化。
而在近期,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却发生了,就在欧盟打着反华旗号推出一系列限制措施之后,英国惊讶的发现,欧盟的主要火力却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英国惊觉自己成为欧盟的主要受害者?
10月6日,欧洲政客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重磅级文章,内容当中毫不忌讳的对欧盟的政策进行了批判,并且表示欧盟的举措对于英国的危害性将远远大于特朗普的关税。报道进一步提到,欧盟计划将进口的钢铁数量削减一半,并且对额外进口的钢铁征收高达50%的税额,按照一些欧盟政客的说法,此类行为是为了解决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英国每年生产的400万吨钢铁当中,有多达190万吨被出口到欧盟,一代欧盟启动这一政策,将对英国的钢铁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加上由于需求端所出现的疲软,英国钢铁行业本身就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在今年4月份才通过一份紧急法案,通过政府接管的方式维持英国炼钢企业的正常运转,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来自欧盟的背刺显然过于的巧合,且威力十分巨大。
对于英国方面的关切,欧盟没有释放出任何的信号,但按照一些欧盟政客的说法,启动钢铁保护机制是一个必然要做的事,用以保护本国的钢铁企业避免美国即将到来的关税冲击。
主观臆断害死欧盟?
从欧盟近期政策制定与推行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其决策者在战略考量上存在显著的主观性偏差,政策推行的核心逻辑并非基于对区域经济格局、地缘政治态势的客观研判,而是更多依托所谓的 “主观意愿” 展开。
欧盟简单认为,通过一系列贸易保护与产业扶持政策,就能实现内部产业的稳定运转乃至构建 “内循环” 体系,却完全忽视了欧洲地缘格局的复杂性。
欧洲大陆并非仅由欧盟这一区域性组织主导,英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虽已脱离欧盟,但凭借其在欧洲历史、经济、安全领域的深厚影响力,仍是欧洲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这种对英国战略角色的刻意淡化,使得欧盟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存在结构性漏洞,难以适配整个欧洲的实际发展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表面的一致性,但其在具体实施层面却陷入了 “共识易、落地难” 的困境。
一方面,欧盟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对华经贸依存度差异巨大:德国依赖对华汽车、机械出口,法国则更关注农业与文化领域合作,中东欧国家期待中国投资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内部利益的分化导致政策执行时往往 各自为战。
部分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对政策进行灵活调整,使得所谓的保护政策沦为形式,既无法真正实现保护本土产业的初衷,反而因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与欧盟有紧密合作的盟友造成冲击,破坏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
而当前的外部环境,更让欧盟的政策困境雪上加霜。长期以来,美国在欧洲安全与战略布局中扮演着 “主导者” 角色,但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其对欧洲局势的干涉意愿与能力显著下降,这使得欧盟在应对地缘挑战时失去了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欧洲周边的重要大国,在能源、安全等领域与欧盟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
若欧盟持续忽视英国的存在,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欧洲内部将陷入 “力量分散” 的局面,仅凭法国一国的军事与政治影响力,根本无法有效平衡俄罗斯的战略存在,也难以维护欧洲大陆的整体安全稳定。
从本质上看,欧盟政策的困境源于其主观理想与现实格局的脱节。在全球化与区域多极化并行的当下,任何忽视关键力量、仅凭主观意愿制定的政策,都难以经受现实的检验。
欧盟若想摆脱当前的困境,既需要重新审视英国在欧洲格局中的角色,推动与英国的务实合作,也需在对华政策上摒弃 “对抗思维”,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善政策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欧洲产业的稳定发展与区域的长治久安。
同时,尽管欧盟内部已经达成较为一致性的对华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上却依旧存在巨大的漏洞,不仅起不到保护本国产业的效果,还更有可能对盟友造成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美国,已经没有意愿干涉欧洲局势的情况下,如果欧盟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出现恶化,那么单凭一个法国可是挡不住俄罗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