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殷开山在玄武门之变前去世,为何被列入凌烟阁,位在秦琼等人之上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了表彰唐朝开国元勋所设立的,里面挂上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彰显他们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勋。在这二十

凌烟阁是唐太宗为了表彰唐朝开国元勋所设立的,里面挂上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彰显他们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勋。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之中,有一位是非常特殊的。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大,立下的功劳也没有其他二十三位多,并且是在玄武门之变以前就早早的去世了。但是他却被李世民列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并且高居第十三位。而后世人所熟悉的秦琼、程咬金等名将却在其之后。此人便是唐朝开国时的郧国公殷峤,因为他字开山,所以民间百姓受到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对殷开山这个名字更熟悉。

殷开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最早去世的,他死于玄武门之变之前,在随同李世民讨伐窦建德残部刘黑闼的过程中病逝。因为去世得早,殷开山并没有参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也少了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上名声不显。他最大的名声来自于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在小说中他是唐僧之母殷温娇的父亲,官位是唐朝的宰相。实际上殷开山并没有当过宰相,去世得也很早,所以他的很多传说都是小说作者所虚构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很多虚构故事的历史人物,却高居凌烟阁第十三位,实在让人感到疑惑。

为什么殷开山在没有太多功绩和名声的情况下,成为高居凌烟阁第十三位的大功臣呢?后世的学者和网友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也得出了很多众说纷纭的答案。综合考证这些答案中的说法,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是主观臆测的,并没有太多的实证。要寻找李世民将殷开山捧上如此功臣地位的原因,还是要从殷开山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殷开山的家庭出身很好,甚至可以说是一流的门阀子弟。他出身于陈郡殷氏,这个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非常强大,是陈郡三大门阀之一。与他其名的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出任朝廷重臣的比比皆是。

殷开山是门阀子弟,其祖父两代都是朝廷高官。他的祖父殷不害是陈朝司农卿,父亲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都是当朝很有影响力的官员。由于出身显赫,殷开山很早就出名了,他的品行和学识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其写作和书法更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因为这些成就,他年纪轻轻就当了隋朝的太谷县令,并且在为官期间政绩斐然,受到老百姓的好评。后来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自任为大将军,便把时任石艾县令的殷开山招为大将军府掾。至此殷开山正式加入了李唐阵营,活跃在隋末农民战争中,直到他随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时病死。

从殷开山的履历看,他的职位变迁很有意思。他早期是李渊的心腹,曾出任光禄大夫。后来他跟着李建成攻打西河,又出任过李世民的元帅长史。殷开山参加过不少的战争,但没有当过一军之主将。李渊任命刘弘基为渭北道大使,带兵西进经略扶风时,殷开山便是其副手。后来李渊率军攻打驻扎在霍邑的隋将宋老生,殷开山负责带领后军接应。李世民攻打薛举时,因为有病便将军权交给刘文静,而殷开山则是刘文静的副手。从各方史料来看,殷开山没有担当过任何一支唐朝军队的主帅,连暂时独掌军权的机会都没有。

众所周知,李世民在凌烟阁排榜是有私心的。对他个人功劳大的排在榜单前列,功劳小的放在榜单末尾。在贞观年间立功的排在榜单前面,在武德年间立功的排在榜单末尾。于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恭排在了榜单前面,贞观之治时的重臣魏征也在榜单前列。但殷开山则与他们不同,他既不是李建成的人,也不是李世民的人,看起来更像是李渊派到两个儿子之间做协调和监督工作的。所以他既不是李世民的心腹,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且死于武德年间,却在凌烟阁中有一席之地,实在有些不合情理。

历史爱好者们总结了殷开山的一生,觉得他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功臣的行业,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是殷开山善于招人,在唐朝初年帮着唐军招揽了不少隋末唐初的民间义军,这些义军大多都支持李世民,所以他也被李世民所看重。提出这个说法的人给出了两个证据,分别是唐朝名将张士贵和常何。他们认为殷开山帮李世民招揽了这两个大将,而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帮了李世民大忙,所以李世民爱屋及乌便将殷开山列入了凌烟阁的榜单。可是仔细分析当时的史料,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李世民是因为张士贵和常何的功劳,才将殷开山纳入凌烟阁的榜单,那为什么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功的这两人没有进入凌烟阁?很多人都说张士贵是殷开山招揽的,但史书上并没有这一条。史书上只写了殷开山和杜如晦带金银四百赐给张士贵,这跟招揽是两码事。至于常何就更没有史料了,史料中根本没有常何和殷开山交往的任何信息。殷开山的确为唐朝招揽了不少人,但具体到张士贵和常何,却没有十足的证据,这就无法自圆其说了。凌烟阁功臣是唐朝开国元勋的典范,怎么会有主功之人落榜,而辅助之人上榜的道理?

第二个原因是,历史爱好者们认为殷开山对李世民有大功,是在讨伐薛举过程中的替罪之功。李世民讨伐薛举时出现大败,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生病,把军权交给了刘文静指挥。史书记载,李世民在托付给刘文静时叮嘱,先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将薛举大军熬疲惫虚弱了,然后再寻找战机反客为主。刘文静和殷开山没有听李世民的话,面对薛举时轻敌冒进,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此次大败后李世民退守长安,刘文静和殷开山被降罪革职为民。很多人认为这是史料中为李世民洗白,当时的大败其实是李世民指挥不当。

他们认为是刘文静和殷开山当了李世民的替罪羊,让李世民免了被罚之罪,才能继续掌控兵权,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这个替罪的功劳,李世民就会失去兵权,也就没法与李建成争夺皇位。这种说法其实完全是主观臆测的,史书上没有任何证据。如果以战败来罢免李世民的军权,那么李世民应该提前一年就是去军权了。在面对薛举的前一年,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攻打洛阳无功而返。如果这样就随便免除军权,李世民早就被免了。况且刘文静和殷开山都是李渊的心腹,就算殷开山倾向于李世民,那刘文静呢?

从史书来看,刘文静不但没有进入凌烟阁,而且在武德二年被李渊冤杀,死在了殷开山的前面。如果说替罪之功存在的话,刘文静的功劳肯定比殷开山大,毕竟他是暂时掌握军权的主帅。这又回到了之前那个逻辑,怎么可能有主功之人落榜,而辅助之人上榜的道理?

因此从史料来分析,不论是招揽之功,还是替罪之功,都是没有切实证据的。即便这两种功劳存在,也不足以将殷开山推上凌烟阁的榜单。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两种功劳都不算,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讲一个死了二十年,又不是自己心腹的人,放到凌烟阁的高位之中的呢?

综合分析殷开山的人生,和凌烟阁榜单的排序,可以发现其中是颇有奥妙的。凌烟阁的排序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从赵国公长孙无忌到卫国公李靖,第二个部分是从宋国公萧瑀到邳国公长孙顺德,第三部分是从郧国公张亮到胡国公秦琼。这三个部分的人都是有共同点的,从这个共同点看就能知道李世民对凌烟阁排名的原则。第一个部分是对贞观之治有大功的,第二个部分是对唐朝开国有大功的。第三个部分是在贞观和之前有大功,却又不及前两者的。其中殷开山正好在第二个部分的中游。

殷开山虽然对李世民个人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活到贞观年间,但是对于唐朝建立却有很大的功绩。这些功绩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缘故,在史书上没有着重描写,但却是不能被抹杀的。李世民将殷开山放在第二部分的中游,正是表达了他对殷开山参与的建国之功绩的承认。

殷开山建国有两大功绩,这是对唐朝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的。第一个功绩是,殷开山是第一批投靠李渊的地方县令。《旧唐书》中记载了,“殷峤、刘政会、柴嗣昌并在太原,首预举义,从微至著,善始令终。”这个功绩对李渊起兵后非常重要,没有这些第一批投靠的人,就没有后来的唐朝。

他的第二个功绩更了不得,殷开山是第一个率军攻陷隋朝首都长安,并率军进入长安的将领。当时李渊任命刘弘基为渭北道大使,以殷开山为副手,西进攻略地扶风,率兵六万南渡渭水,兵临长安城下。隋将卫文升从金光门出战,殷开山与刘弘基将其击败,擒获甲士千余人,战马数百匹。然后他们率领大军攻打长安,三个月后隋朝首都长安陷落,这也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殷开山因此功被赐封爵位为陈郡公,升任丞相府掾,后来改任吏部侍郎。可以说刘弘基和殷开山是亲手将隋朝灭亡的人,这样的功臣必然是不能被遗漏的。

从凌烟阁的排名可以发现,当时攻打长安的主帅刘弘基排在第十一位,副帅殷开山排在第十三位。而排在第十四位的柴绍,正好是在太原起兵时,同殷开山一起加入到李渊阵营的。从这排名来看,这些将领都是在唐朝开国立功的典范,李世民对其表彰也是在情理之中。

从李世民的个人情感出发,当初支持李渊并建立唐朝的元勋中,同时又与他个人没有私怨的确太少了。当时的开国元勋大多数都支持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是敌对阵营,所以没有办法上榜。而殷开山虽然死的早,但既有首倡义举和攻陷长安的大功,又参与讨伐薛举和王世充,怎么能不表彰?

李世民搞凌烟阁功臣排行榜是有私心的,但这个私心也要兼顾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历史名声。如果一味计较个人私利,不但对唐朝无益,也会让自己的身后留下骂名。所以李世民通过各种角度来权衡利益分配,既保证了贞观时期的功臣,有体现了武德年间的元勋。在武德年间,李世民最引以为傲的战绩便是平定薛举、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这几场战役殷开山都以副手的名义参与了,虽然他不是主要将领,但在行为上也比较倾向于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也不会亏待他。殷开山正好在武德开国元勋之列,进入凌烟阁便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