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2岁女孩在家中自杀服毒,遗书控诉这个世界: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

六年级12岁的小学生在家中房间服药自杀,遗书上写道:“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

六年级12岁的小学生在家中房间服药自杀,遗书上写道:“我好累,我不想醒过来了,我想死,妈妈对不起。日复一日的学习,好累好累,一直不会写的英语单词。一次作业不写就要去办公室,我受不了,回来还要被你们嘲笑胖,我累了,别救我了。”从遗书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都过得不开心。在她有限的生命中,除了学习的疲惫和来自各方的批评,几乎没有开心快乐的事情能支撑她活下去。对她而言,活着只有辛苦和人格受辱,不如一死了之,或许下辈子投胎能进入一个幸福的家庭,过上快乐的人生。

孩子的母亲起诉了学校,认为是学校和老师导致了这一切。然而,老师也很冤枉,刚任课十多天,只是对作业不达标的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结果学生却做出了这样的极端行为,老师也因此无法继续工作而离职。幸运的是,当地法院保持清醒,一审驳回了孩子母亲的所有诉讼请求。

谁都不愿意见到这种事情发生,然而既然它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必须认真反思。遗书中明确指出,学业压力和家庭因素是导致悲剧的两大原因。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得教育竞争愈发激烈。回想二十几年前,我们还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减负,但如今,教育的负担却愈发沉重。不仅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长们也被学校的管理所束缚,不得不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全家人都被迫接受学校的教育模式。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在排队吃饭时也要看书背书,课间十分钟也不得休息,上厕所都要事先申请,仿佛稍有放松便是错误,需要背负负罪感。不少学生因此身心俱疲,甚至出现了生理问题。

这种日益畸形和变态的教学模式,以及强调服从性的教育方式,无疑让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巨大痛苦和压抑,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比之下,过去虽然也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但数量明显较少,且当时的消息传播受限,相关报道也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学校的自由度逐渐降低,课间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许多学习中的压力和郁闷无法通过休息和运动来释放,跑跳打闹后的轻松感也难以获得。

在过去的打闹玩乐中,孩子们不仅能结交好朋友,还能通过吐槽和八卦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倒退,家庭对孩子的管控也相对宽松,更多的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放学后和假期里可以自由玩耍,这些都是缓解孩子情绪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都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除了日常学业外,还安排了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将孩子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孩子们每天在痛苦的学习中度过,仿佛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累积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问题。即便是成年人,每天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外,便是无休止的脑力劳动,不断有人批评、挑刺甚至进行PUA,时间一长也难以承受,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

那些因读书而享受到时代红利,或目睹他人借此翻身的人们,往往更加逼迫孩子学习,因为他们基于浅薄的认知,依旧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然而,在当今社会,读书更多地是帮助人们认清自我、提升自我。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社会便已流传着上升通道关闭、阶级固化的论调。读书即便再优秀,大多数人依旧只是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底层劳动者,难以实现阶层跃升,其区别仅在于收入的多少。如今,早已不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仅凭识字就能进入某局、知道电不可触摸就能进入电网、凭借力气大就能进入某局的时代了。当阶级固化之后就只能拼爹妈家庭背景资源了,三代烟草人,四代电网人,普通人连门都不知道在哪的好工作,有关系的一家人一个宗族的人随便进。

当人生活在一个日夜遭受压迫与侮辱的环境中,不变得疯狂反而显得不正常。家庭本应是温暖的避风港,而不应成为鸡蛋里挑骨头、通过侮辱亲人来寻求存在感和优越感的地方。即便你以“为她好”为借口,这真的是为她好吗?嘲笑她肥胖是为她好吗?那你又为她减肥做了些什么?难道无尽的嘲笑就算是为她好吗?当她表示疲惫时,你是让她休息片刻,还是指责她不够努力,提及他人如何拼搏,强调自己工作多么辛劳,远超她的学习负担?当生存环境极度恶劣时,动物会选择停止繁衍并开始迁徙;而当迁徙无望时,它们甚至可能直接选择死亡。

从众多学生自杀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本应成为学生坚强后盾和温暖港湾的家庭,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使学生丧失了最后的希望。当学生的生活被局限于两点一线,且这两点都充斥着无尽的痛苦时,他们的崩溃乃至选择死亡,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

学生能够进入何种学校、接受怎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难以完全掌控。然而,许多家庭却对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所谓“变态学校”情有独钟,认为这种高压环境下压榨出的成绩,会比其他同类学校更为优异。在这些家庭眼中,唯有成绩至上,孩子不过是他们用以获取高分、博得他人羡慕、未来谋取经济保障的工具。

金属在反复蹂躏下尚会疲劳崩溃,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当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陷入内卷、愈发偏离正常轨道,且模式难以把控时,家庭的作用更应得到充分发挥,让家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和精神补给站。否则,一旦遭遇反噬,也只能说是自食其果,怨不得他人。总有人说什么“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似乎一旦发了财就会选择离婚。然而,上岸意味着脱离苦海,发财亦是如此,自然希望彻底摆脱困境。若所谓的意中人在你上岸前给予百般呵护、支持与鼓励,上岸后你真的会忍心将其“斩”掉吗?若在你穷困潦倒之时,伴侣对你关怀备至、鼓励支持,待你发迹之后,你会狠心离婚让她离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你再找到一个如此待你好的人几乎不可能。

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意中人和伴侣之所以在你有出息后被“踢”开,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你上岸前、平庸时对你瞧不起,甚至各种贬低、辱骂、挑刺、作闹。这并非受害者有罪论,而是统计学上的因果报应。

孩子亦是如此,父母将其视作人而对待与将其视作工具而对待,最终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将孩子视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而非追逐名利之工具。愿更多的家庭能够成为孩子温馨的避风港和坚实的依靠,而非以“为你好”为借口,对其进行无端的挑剔、侮辱、逼迫,使其生活在缺乏自由、暗无天日的“集中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