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 大模型竞赛进入深水区,“算力” 背后的 “能源” 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 ——AI 基建的核心战场,正从芯片性能转向电力获取能力。然而当前行业面临的现实是:算力需求与能源供给的矛盾已愈发尖锐,而意外填补这一缺口的,竟是曾聚焦比特币挖矿的矿企群体。

一、AI 基建的能源困局
AI 对能源的消耗早已突破常规认知:以GPT-4 为例,其单次训练需调用2.5 万块英伟达 A100 GPU,耗电量高达1287 兆瓦时,相当于3000 辆特斯拉同时行驶20万英里的总能耗。这种级别的需求下,数据中心的电力缺口正持续扩大 —— 据测算,2025-2028 年美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达 65 吉瓦,但电网近期可接入容量仅 15 吉瓦,近 50 吉瓦的缺口让 “电力审批” 成为数据中心项目延期的首要原因。更长远来看,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突破945 太瓦时,超过日本全国年用电量,能源供给已成为制约 AI 基建落地的最大瓶颈。

二、矿企的意外崛起
正是这一困局,让手握现成电力资源的比特币矿企迎来转型契机。Bernstein 报告最早指出:“矿企积累的预安全能源储备,是 AI 数据中心实现快速落地的核心支撑”;摩根士丹利 2025 年 9 月的报告进一步佐证,矿企的基础设施能帮 AI 公司节省 2-3 年的电力审批时间,“执行风险远低于自建数据中心”。
这种优势并非偶然—— 目前美国比特币矿企已运营 6.3 吉瓦大型电力站点,另有 2.5 吉瓦在建、8.6 吉瓦获接入许可的项目。这些现成的电网连接能绕开传统数据中心数年的 “大负荷互联” 审批流程,而将矿场改造为 “带电外壳” 数据中心后,租赁给大型云服务商可创造每瓦 5.19 美元价值,面向新兴云服务商更是高达 7.81 美元,远超矿企原有估值水平。
三、差异化转型路径
在这一趋势下,多家矿企已率先探索出清晰的转型路径,且各有侧重:
IREN 的 “先发制人” 堪称行业标杆。这家企业已掌控北美 3 吉瓦电力容量,仅德州 Sweetwater 数据中心的潜在电力,就能支撑 60 万张 GPU 运行。为聚焦 AI,IREN 甚至暂停比特币挖矿扩张(算力稳定在 50 EH/s),不仅储备超 2.3 万颗 GPU(含 7100 颗英伟达 B300 高端型号)、成为英伟达 “优先合作伙伴”,还计划 2025 年 Q4 上线 50MW 液冷数据中心。目前其 AI 云端业务年化营收已上看 5 亿美元,1.1 万颗 GPU 提前签下租赁合约,2025 年财报后股价创历史新高,Macquarie 等投行纷纷上调目标价,印证了市场对其转型的认可。
Core Scientific 则主打 “规模化改造” 。作为美国矿企中转型动作最快的企业之一,它已运营 5.2 吉瓦电力站点,另有 3.8 吉瓦项目获电网许可。其核心策略是将原有矿场改造为 “带电外壳” 数据中心,为 AI 客户提供 “算力 + 电力” 打包服务 —— 既绕开传统数据中心 3 年以上的审批周期,又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数据显示,其改造后场地租赁给 AI 企业的每瓦收益达 4.8 美元,是原有挖矿业务的 2.3 倍;截至 2025 年 9 月,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占比已从 12% 飙升至 47%,服务对象覆盖亚马逊云科技与初创 AI 公司。
Hut 8 Mining 的差异化在于 “绿电融合” 。它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布局 2.7 吉瓦风电、光伏资源,改造后的 AI 数据中心碳排放量仅为传统数据中心的 1/5,精准契合当下 AI 行业对 “低碳算力” 的需求。2025 年 7 月,Hut 8 与微软达成 5 年合作,为其提供 1.2 万颗 GPU 的低碳算力支持,预计带来超 8 亿美元营收;更关键的是,其自主研发的 “智能电力调度系统” 能根据 AI 算力需求动态分配绿电,将电力利用率提升至 92%,远超行业 85% 的平均水平。

四、价值重构与未来挑战
矿企的入局,正在从根本上改变AI 基建的竞争逻辑。从价值维度看,这些企业正摆脱 “加密货币概念股” 的单一标签,向 “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 转型 —— 当前行业 “企业价值 / 瓦特” 估值约 1.5-2 美元,而转型后的矿企该指标已达 4.2-7.8 美元,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从行业模式看,矿企打破了传统数据中心“先建电、再建算” 的慢节奏,推动 “算电协同” 加速落地:原本需 5 年建成的 AI 数据中心,依托矿企现成电力设施,1-2 年即可投产,大幅缩短 AI 企业的算力落地周期。
但转型之路并非毫无阻碍:部分矿企面临变压器短缺(交货周期长达18 个月)、液冷技术改造成本高(单兆瓦投入超 300 万美元)等现实难题。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矿企,必然是能打通 “绿电资源 + 芯片合作 + 算力运营” 全链条的玩家 —— 正如英伟达与 IREN 的深度绑定、Hut 8 与微软的低碳合作,跨界协同已成为矿企在 AI 基建赛道立足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