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现在的农民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了——婚姻悄悄话[02]期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大山里的孩子只有在水稻收获的时候才会盼到打工归来的父母,他们一起捉稻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大山里的孩子只有在水稻收获的时候才会盼到打工归来的父母,他们一起捉稻花鱼,做鱼酱,享受几天快乐时光后,便又迎来分别。

曾经国内最高峰时有三千万左右的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外出打工,大都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他们往往在孤独寂寞的童年环境中成长。

最近这几年,留守儿童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这个人群现在怎么样了呢?

最近我这栋楼上王阿姨家的儿子从苏南那边回来了,说工厂没单子就被裁员了,现在带着老婆回来,白天送外卖,晚上还要摆摆摊子。但他们的孩子比之前开朗许多,现在他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周末晚上跟父母逛商场和公园。

据我身边人的反馈,许多人已经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回家了,现在工作不好找,回家起码没有那么高的育儿成本和居住成本。

当然,许多只有在中大城市才有的行业与工作机会,依旧留住了那些高学历、高情商的能留下来的人。他们在哪里生根,成家立业。

在大城市工作,曾经是能力的象征,父母那辈的人都会夸得不得了,但现在父母那辈的人老了许多,面子对他们来说不如孩子在身边看看孙子孙女来得实在。

“不行就回来吧,干啥都行,孩子我来带。”这是许多老一代父母辈对自己儿女都会讲的话。

真正没办法回来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想明白了,经历了整个房价的周期后,谁能不懂“不及人间一场醉”的个中滋味呢。

大城市的造梦神话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回到小县城或者家附近的城市无疑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大城市那些灯红酒绿的地方,从来都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每天自己能见到的城市面貌就是地铁、人行道、电梯和办公室窗外的一线高楼楼景。

而回到家乡或者附近的城市,才发现老家的商场骑个电动车都能到,大城市有的品牌小城市基本都有,即使消费不起一些场景,但商场的小游乐设施和小吃街永远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一下午。

留守儿童们的境遇,是和父母的生活境遇息息相关的,过去02年到20年左右,大量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农民工,需要外出打工养活一家。

那时候土木工厂、基建项目急剧扩张,黄金年代赚钱的机会太多,跟老乡一起出门打工是农村的“政治正确”,而在家看孩子打工往往在过年时被同乡人轻视。

而当年那批留守儿童大多数已经开始成家立业,他们的生活境遇更好,人生观也更加多元,会追求自己人生的独特价值,他们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

要让孩子继续自己当时的路,这些青年是万万不会同意的,悲剧不会再发生,他们要么选择晚婚晚育,要么选择在老家找工作,跟孩子住在一起。

当年的农民工大多数已经退休,他们回到家乡养老,落叶归根;而他们的孩子,当年的留守儿童,也都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与社会认知,大城市虽好,也不如小电驴就能逛完的家乡亲切。即使为了工作机会去了大城市,但总是在盘算回老家的“五年计划”。

留守儿童,不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它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希望天下穷苦人家,即使没有万贯家财,但总有三世同堂,家和万事兴。

我是大超,点击关注不迷路,我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