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厚道的司马懿
(一)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不是越南是河南)温县望族,字仲 达,司马一家世代列侯官宦,祖先可以追溯到司马欣,一个 秦末的叛将,曾被项羽封为塞王。司马懿的哥哥司马孚文采 灿烂,名士风流,有高人曾对司马孚说:虽然你有小名气, 但你弟弟的成就将远在你之上,历史上只会留下他的名字。 哥哥听了倍受打击,极不服气,当时司马仲达只有 10 岁, 生活还要靠他哥哥哩。这个高人比另一个高人许劭还不靠 谱,许先生曾给 18 岁的曹操相面,说他是“乱世之奸雄”, 但曹操毕竟成年了。
公元 180 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曹操趁势在北方崛 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征召四方有识之士为朝廷服务。司马家族是地方望族,也在曹操笼络的 范围内,曹操一直自诩为大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裔,但司 马这样的门阀士族不认可。他们看不起曹操,曹操本姓夏 侯,他父亲给大宦官当养子,改姓的曹,哪有开国功臣的后 代当宦官的?因此就有一些自命清高的名门子弟拒绝为曹操 打工。
曹操对自己的出身很敏感,心灵上的创伤难以结痂,最 忌讳有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有点类似 1000 年后的朱元璋。 朱当皇帝前的职业是雇农、和尚、乞丐、造反的强盗,最 怕人家说“光”“亮”“秃”“贼”,谐音也不行,后来连“耀 眼”“温暖”“日出”都成了敏感词。和他老人家谈话真难, 他擅长引申和对号入座,谁敢当着和尚骂贼秃,就离死不 远了。
司马懿二十岁时收到司空府的征召令(聘书),他血气 方刚,正义感爆棚,有点诸葛亮潜伏隆中时的脾气,表示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假思索地说:谢 谢曹司空的好意,但我病重,不能为朝廷效劳,您另请高 明吧。
曹操一听就触动了心病,你是瞧不起我的出身吗?都是 老中医,还给我来这偏方。作为霸道总裁,曹操爱才又忌才 的性格为天下共知,他有个处事原则,即“誓不为王者所用,可杀”。于是叫人去司马家探病,真有病,请郎中给抓 药;装有病,立即抓人,结结实实打一顿,打出个真病来。 司马懿原承想曹操高抬贵臀,当他个屁放了,但曹操天生干 实事,偏偏不放空屁,司马懿六神无主团团转,胡乱撒个谎 要用一百个谎来圆。
司马孚很不满意,说:老弟,你装清高不要连累吾们, 吾们犯不着跟你一起吃牢饭。这下弄巧成拙了吧,哥哥劝你 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自从 10 年前那位高人点评后, 这兄弟俩一直不对付,但司马懿对那个评价很受用。
(二)
目前要渡过这一关,必须冷静下来,司马懿不愧是天生 的政治家,政治家都是好演员,司马懿更是影帝。他急中生 智,很快调整好情绪,琢磨好对策,往床上一出溜,捂紧被 子,口鼻顿时歪斜,口水都止不住了。他老婆张华拿着毛巾 给他擦嘴,吩咐把婆婆的药罐子也端到卧室里,用文火熬 上,热气腾腾的,满屋子都是中药味。
曹操的人来了,张华哭哭啼啼地说,吾家先生前天从马 上摔下来,就瘫倒了, 一半身子都动不了了。来人和司马懿 对话,司马懿口齿不清,喉结咕噜咕噜,话都是连刀块,说 的是黏着语。老婆伺候他吃药,药汤喝得点点滴滴,都给被 子吸走了。来人叹了口气说,请大夫来治疗吧,诊费由司空 府报销。这是司马懿第一次演戏,后来演了一辈子,久蒸不 烂,老吃老做。临死前两年又在床上装风瘫,细节处理得天 衣无缝,成了骨灰级影帝。
一个健康的人,装一天风瘫并不难,难的是装一辈子风 瘫。而且长期扭曲鼻子和脸也是桩痛苦的事,坚持这种扭曲 的操守去和奸雄做坚决斗争那才叫有病。人怎么着都是一辈 子,就像秦朝李斯说的,要么在厕所里当老鼠吃屎,要么在 谷仓里当老鼠吃米,都是鼠辈,为什么不活出一个鼠样来? 死一个司马懿,人浪里不会泛一个涟漪,沧海一粟而已,但 生命对自己来说是百分之一百。
老婆哭几年还是要改嫁,两个儿子,一个师、一个昭可 能改人家的姓,他哥哥更不会在乎,兴许还暗含着幸灾乐 祸,亲人都这样,何况外人。干嘛呀,我要和自己过不去? 谁爱牺牲谁去,奸雄怎么了,宦官的后代怎么了,他有权力 给我一切,也有权力剥夺我一切,我跟他过不去,就是跟自 己的脑袋和前途过不去。现得才是真的,什么道义、理想、崇高、伟大,你要真信,就和屈原一起投江吧。哪天我有权 有势,一俊遮百丑,谁敢说我半个不字?
通则通,不通则痛,司马懿一点就通,所以一点不痛, 他立刻改弦更张。他哥哥和曹丕有交情,就托哥哥去打招 呼,说他真心要为国做事,请考验。司马孚经不起软磨硬 泡,只好答应,曹丕趁他父亲心情好时把事说了。曹操说好 啊,这小青年恢复得挺快嘛,他那么要求上进,我们欢迎。
司马懿进了司空府当文学掾属,就是图书馆管理员兼文 化交流、文学作品整理的秘书,负责曹操的精神生活。曹丞 相是集军人、文学家和浪漫诗人于一身的枭雄,打仗、行乐 之余总手不释卷,上马思考人生,下马即兴吟诗,经口述由 文化秘书誊录。曹操的《观沧海》《对酒》《短歌行》等作品, 都由司马懿精心整理保存。多年后大魏印发了《曹操选集》 《武帝诗集》等著作,司马懿作为编辑名列其中,他对中国 文化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
(三)
司马懿和曹丕同年,比曹操小 24 岁,同期在曹操身边 的众多人才,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 陈群、满宠、毛玠、崔琰、王朗、董昭、辛毗、田畴、华歆 都是他叔伯辈的,人们都称呼他为“小朋友”,早年的他一 点不起眼。曹操开大会时,他通常不发表意见,人家说你是 哑巴吗?他说我有权保持沉默,弄得大家哈哈大笑。凡涉及 最高机密的会议,他一般没有莅会的资格。他长期钉在图书 馆,对工作一丝不苟,书架都擦得很亮,图书码放整齐,还 设计了一套图书馆科学管理系统模块,曾受到曹操的表扬。
图书馆开放时,曹丕常来,曹丕借书,司马懿登记;曹 丕还书,司马懿登记。一借一还,两人开始搭讪,年纪相 仿,思想一致,成了莫逆之交,这将影响司马懿的一生,也 决定了曹魏帝国 50 年后的命运。他们最早谈论文学,互看 读书笔记,把一群文化人颠来倒去地评论,评论他们的文学 作品和他们那副德性。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文学 评论家,司马懿没有旷世作品流传,他的文字功底不突出, 但文学修养很高。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三曹”“七子”, 让梨的孔融为“七子”之首,但老早就被曹操杀掉了,其余 如王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徐干等六人都是曹丕和 司马懿的朋友,也是图书馆的常客。
曹丕和司马懿的话题不限于文章读后感,作为高层人 士,他们更加热衷于讨论政治。凡涉及到外交、军事、地 理、民政、税负、赈灾、屯田方面的政策,以及重大人事任 命都会深度讨论。司马懿的见解常让曹丕赞叹,被他引为知 己,心腹事都和司马懿商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