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冼满红,男,1982年生,鹤山市共和镇大缘合村民小组副组长、江门市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产业促进会理事;获“农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满红,今天又卖出去两百斤葛!”傍晚六点,鹤山市共和镇大缘合村的山风掠过泉水谷,把这一声吆喝吹得老远。蹲在田埂上的冼满红抹了一把汗,笑着把最后一箱粉葛搬上车。
十年前,他放弃城市收入不菲的生意返乡,种下一根根粉葛;十年后,100亩荒山变金山,一条“葛”产业带旺了全村,也带旺了乡亲们的日子。
冼满红担任大缘合村民副小组长后,积极推动大缘合的乡村振兴,先后到浙江、安徽等地学习取经,并积极参加国家农业技能培训,考取了农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并且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称号,扎实地开展乡村振兴的农业项目,并且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到粉葛种植基地上班,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同时,他还担任江门市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促进会理事。
1、 一句“水能养人”,激起返乡波澜
2014年清明,共和镇大缘合村。102岁黄婆婆坐在老榕树下拣粉葛,银发间那柄“光绪年”木梳在春光里泛着柔亮。返乡祭祖的冼满红捧起村后的泉水谷溪水一饮而尽,“城里人几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我们这儿随便舀一瓢就能养出百岁老人。”那一刻,他决定留下来。
“那时最怕接到家里电话,不是父亲犯风湿,就是母亲说村口那条沟又黑了。”冼满红说,二十年前,他离开大缘合到江门市区打拼。在江门城区的饮料批发档口,凌晨三点卸货,五点送货,货车尾气的味道呛得人掉眼泪。他睡过仓库纸板,啃过隔夜面包,用十年攒下第一桶金,却始终被一根叫乡愁的线牵着。是夜,祖屋天井里烟头明灭,老藤椅吱呀作响,仿佛在问:“回来吗?”
2 、三亩试验田,叩开产业之门
“我要回来种粉葛。”村口榕树下,老叔老伯的笑声比山风还凉:“后生仔,粉葛价贱过泥,种来蚀本么?” 没人信他。
冼满红不争不吵,只做一件事:把泉水谷的水,引到自家三亩试验田。五天后,葛苗蹿得比隔壁田高出十厘米。
“紫粉泥+山泉水,这就是咱们的金山银山!”他站在田埂上,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蜈蚣状的疤痕在太阳下泛着紫红——那是拆废弃猪舍时被铁皮划的,缝了八针。
当年,钩机第一铲下去,翻出的是发霉的饲料袋、锈蚀的针头、废弃的兽药瓶。“光垃圾就运了200车。”他指着远处一片青翠,“现在,那里是观景台。”紫粉泥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像大地铺开的锦缎。
大缘合村的泥土,是罕见的紫粉泥,疏松如丝,透气保水,百年来专养粉葛。而泉水谷的山泉,常年流淌,清甜甘冽,村里最长寿的老人活到102岁,人称“长寿村”。冼满红知道,这不仅是资源,是根,是命脉。
十年间,他投入200多万元,清污、复绿、修渠、垦地,硬是把100亩荒山,变成有机粉葛基地。他还考取了农业经理人资格,拿下“新型职业农民”称号,不是为了挂墙上,是为了把项目做实。
“公司+农户”,他带着村民干。在家门口打工,挖葛、洗葛、晒葛,一天百来块,老人孩子都能干。 有人算过,一户种两亩葛,年增收近万元。十多个农户,悄悄把名字签在了协议上。
3、 十年回望,他把根扎进泥土
如今,站在观景台上,东片粉葛田一望无际。工程队正在测量,那里将建葛根精深加工产业园。未来,葛粉、葛饮、康养旅游……蓝图在铺设。
冼满红的身份也水涨船高:大缘合村民副小组组长、江门市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促进会理事;可他最在意的,还是那声叔叔伯伯辈们喊的“满红”。
山风掠过,带来粉葛淡淡的清香。一汪泉水,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村庄;一个游子的归来,种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
“我不是衣锦还乡,我是把根扎回来。”十年回望,他正把根扎进家乡泥土,在他的前面,乡村振兴的硕果正等待采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