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鄙视链”的本质,并非是对茶深刻的认知,恰恰相反,它暴露的是认知的狭隘、审美的单一和内心的不自信。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源于将品茶的“主观偏好”错误地当成了“客观真理”,并用它来构建身份优越感。
“喝绿茶(白茶)的太小清新,不懂茶的厚重。” 将风格差异等同于水平高低。茶的审美是多元的,绿茶的鲜爽、白茶的清雅与黑茶的醇厚,如同水墨画与油画,无高下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喝台地茶的没入门,古树纯料才是真理。” 唯原料论,忽视工艺和品饮本质。原料是基础,但工艺才是决定风味的关键。优质的台地茶同样可以工艺精湛,而拙劣的工艺也能毁掉顶级古树料。喝茶最终是喝杯中风味,而非喝树龄概念。
“喝新茶的都是外行,老茶(普洱、白茶、黑茶)才有内涵。” 将时间价值置于当下体验之上。陈化是茶的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归宿。新茶的鲜活、锐利和充满张力的香气滋味,是老茶无法替代的另一种美学。鄙视新茶,等于拒绝了茶的半壁江山。
“还在用盖碗紫砂壶?讲究人都用XX窑的壶、XX大师的杯。” 工具异化,本末倒置。茶器应为茶汤服务,提升体验。当器物的价格、作者名气超越了其实际功用,成为攀比的核心,喝茶就已背离了本质。
鄙视链意味着“浅薄”与“认知不足”
缺乏多元审美能力: 真正懂茶的人,其味蕾和审美是开放的。他们能欣赏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也能体会一款高端绿茶的“鲜爽甘醇”;能品味老普洱的“陈韵药香”,也为一道工艺精湛的东方美人茶的“蜜果香”而倾倒。鄙视链的本质是审美上的“偏食”和“排异”。
不理解风土与工艺的多样性: 中国茶体系庞大,不同茶类诞生于不同的风土(生态环境),服务于不同的工艺目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茶,如同用芭蕾的标准去评判京剧,荒谬至极。一个鄙视黄茶的人,可能完全不了解“闷黄”工艺所带来的独特醇和滋味之美。
忽视了喝茶的终极目的——愉悦与修养: 喝茶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身心的愉悦与平静,乃至个人修养的提升。鄙视链则将其扭曲为一种寻求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工具。通过贬低他人的选择来垫高自己,这本身就有违茶道“和、静、怡、真”的精神。
被商业与话语权绑架: 鄙视链往往是被商业利益和圈子话语权塑造的。推崇某种茶、某种器、某种概念,背后可能是巨大的利益驱动。陷入鄙视链的人,实则成了商业炒作的“俘虏”和话语权拥有者的“传声筒”,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超越鄙视链,真正走近茶
保持开放与好奇的味蕾: 放下成见,像个初学者一样去品尝每一种茶。不给自己设限,去尝试所有你能接触到的茶类,用口腔和身体去感受,相信自己的直接体验,而非别人的评价。
探寻背后的风土与人文: 每当你喝到一款喜欢的茶,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它产自哪里?那里的山水气候如何?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谁制作了它?当你了解了背后的艰辛与智慧,你会充满敬意,而非鄙视。
建立自己的品饮标准: 你的标准不应是“贵不贵”、“老不老”、“是不是古树”,而应是“好不好喝”(愉悦感)、“有没有趣”(丰富性)、“适不适合我”(体感)。你的身体和感受,才是最终的裁判。
回归分享与交流的初心: 茶的本质是分享。与朋友分享一泡好茶,重点在于共同享受那一刻的馨香与宁静,而不是为了教育对方“你喝的这个不行”。优质的交流是分享差异,而非强求一致。
茶的世界如同浩瀚的星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鄙视链则是人为地在星空上划出虚假的经纬线,声称某些星星比另一些更尊贵。这不仅是浅薄的,更是可悲的,因为它让人错过了整片星河的壮丽。
真正深厚的茶人,往往是谦卑的、包容的。因为他们深知茶海无涯,自己所能品尝和理解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他们会对每一片叶子、每一杯茶汤都保有尊重与好奇。
当您下次遇到试图用鄙视链来标榜自身的人,或许可以报以一笑——那不过暴露了他在茶之路上的贫瘠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