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他人乃弱者行为
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发完朋友圈隔一会儿就忍不住查看,在意谁点了赞、谁没评论;对于别人来说最正常不过的举动,都能让你在心里反复来回拉扯,久久不能释怀。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你可能已经无意中将人生的存在的意义交给了他人,
活成了一场需要不断迎合外界评价的表演。
01 持续寻求外部认可,是一场永无终点的精神马拉松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人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太习惯于通过他人的反馈好坏来定义自己,把自己活成了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却忽略了台下可能空无一人。我们需要真正去阅己需要做到三步。
认识自己: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定期与自己深度对话:我真正渴望什么?什么能让我感到充实?我的边界在哪里?
如作家林清玄所说: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接纳自己: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谴王氏》中写道:自贵者人弗贵,自贤者人弗贤。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停止无休止的自我批判。
当你开始为别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时,不妨问一句:这个人会为我的失眠负责吗?会为我的不快乐买单吗?
坚定自己:《战国策》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外界的流言蜚语犹如过眼烟云,真正的准绳应深植于内心。
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才能在众生喧哗中岿然不动,获得恒久而坚实的内在力量。
找回内心愉悦的能力
李雪琴在访谈中分享过一个观点: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是让自己快乐。
这不是自私,而是自爱。当你开始取悦自己,你会发现世界也对你了微笑。
建立情绪过滤机制
尝试“评价三问”:这个评价对我重要吗?这个人对我重要吗?这个观点对我有用吗?通过这三个问题,建立起健康的心理边界。
培养自我滋养的习惯
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还是静坐冥想,找到那些能真正让你感到充实和愉悦方式。
正如蔡澜先生所说:做人最重要是快乐,快乐是可以自己寻找的。
突破认知局限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来解决问题。
要超越自我,首先要认知到限制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信念体系。
接纳持续成长的心态
神经科学研究里讲,大脑具有终身的可塑性。
《大学》开篇即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个今天都可以是成长的起点,每个明天都可能是更好的自己。
在行动中重塑自我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必依赖于行动。通过具体而持续的行动,我们能够不断突破旧的自我,实现认知与能力的螺旋上升。
《被讨厌的勇气》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但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在其中那就是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体系。
一位创业多年的朋友,曾听到抱怨员工说他“太严苛像扒皮”,陷入自我怀疑。
直到他悟到:领导者的责任是带领团队成长,而非被所有人喜欢。现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行业标杆,曾经的质疑都转化为了敬佩。
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那些在中年时期就建立起强大自我认同感的人,晚年生活满意度高出同龄人47%。这意味着,
越早停止向外寻求认可,就越早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神经科学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过度在意外界评价时,大脑的疼痛中枢会被激活。
这意味着,社会性痛苦与物理疼痛共享同样的神经。这从科学层面解释了为何他人的否定会带来如此真切的痛苦体验。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世界从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否定你的价值,除非你自己先否定了自己。
能让你闪耀的,从来不是他人的认可,而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
与诸君共勉之,愿你从今天起,阅己、悦己、越己,活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