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在阳台栏杆上看月亮,眼睛盯着那轮圆滚滚的亮团,有时猜嫦娥是不是在桂树下剥兔子草,有时又琢磨吴刚的斧头有没有磨锋利,满脑子都是关于这颗星球的软乎乎念头。后来,刷手机刷到月球是空心的这话,还附带一句说不定是外星人选的宇航站,瞬间把心里的浪漫搅得七零八落,只剩个晃来晃去的疑问,这事儿,到底靠谱不?
月球空心说能传这么多年,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几十年前的阿波罗登月任务,给了它最常被拎出来的底气,宇航员完成登月工作后,没把登月舱的上升级带走,反而故意让它撞向月面,想借这次冲击引发月震,看看月球肚子里到底装着什么。结果月面那台小小的地震仪,记录的数据让不少人吃了一惊,这次冲击引起来的振动,居然撑了55分钟以上,跟有人在空旷地方敲大钟似的,余音半天散不去。
不少人盯着这个长振颤,直接猜月球是空心的。在地球上,就算找块最硬的岩层使劲撞,振动撑死了几分钟就没影,内部中空的物体才会震这么久啊?可没人想过,月球和地球,根本不是一个性子,岩层里连一丝水分都没有,是月球最特别的地方。
地球的岩层却不同,里面藏着不少看不见的水分,哪怕是摸起来硬邦邦的一块,内部也有细小的水分缝隙。地震波传过来的时候,这些水分就像海绵吸潮气似的,把波的能量一点点吸走,振动自然很快就停了。可月球上的岩层,干得像被太阳烤了几亿年的铁块,硬得能扛住极端温差,地震波在里面跑,没物质能消耗它的能量,只能一直往前传、一直震,几十分钟的振动,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和内部中空毫无关联。
近几年还有个新发现,把当年的疑惑又解开了一层。2024年有科研团队拿着新技术,重新梳理阿波罗时期的月震记录,居然发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当年的月震仪自带循环加热器,月球表面温度低到能冻住仪器,加热器只能定期升温降温维持工作,而这个升温降温的过程,会产生一种长周期的信号,恰巧和月震的振动信号叠加在一起,之前没人分辨出来。原来当初觉得异常的长振动,一半源于月球的极度干燥,一半是仪器的微小干扰。
那月球真实的肚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整合了月震记录与引力场探测结果,逐步勾勒出它的内部结构,跟地球类似,是分层的。最外面的是月壳,我们能看到的月球表面,就踩在月壳上,中间是月幔,质地比月壳稍软,如同裹在核心外的一层外衣,最核心的是月核,只是这个核特别小,大概率是个致密的铁核,至于它具体多大、是不是完全实心,现在还没个百分百确定的答案,科学家还在接着研究。
连月球是怎么来的,现在都有套能对上它内部结构的说法。也就是学界公认的大碰撞说。大概46亿年前,太阳系尚未完全定型,一颗跟火星差不多大的天体,名叫忒伊亚,意外撞上了还在慢慢长大的原始地球。这次撞击特别猛,直接把地球表面的不少岩石碎片撞溅出去,这些碎片没飘去别的地方,就绕着地球转,如同滚雪球一般,越聚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今天的月球,也因为是这么来的,月球的金属核才这么小,毕竟撞溅出去的大多是地球表面的岩石,核心的金属物质没被大量带出。
月球空心说更像个带着科幻味儿的猜想,当年技术不够,大家对月球了解少,才让它慢慢传开。这么多年过去,绕月卫星测过引力场,科学家分析过月岩样本,所有拿到手的数据,都在说同一件事,月球内部实为实心,拥有独立的月壳、月幔与月核,是颗跟地球一样,内部结构复杂的天体。
科学探索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开始就对的答案。过去有人猜月球内部中空,现在有人盯着它的小型铁核钻研,那些看起来奇怪的想法,反而推着我们去测更多数据、做更多实验,逐步推翻误解,逐步逼近真相。就像对月球的了解,先是猜想嫦娥居于其上,然后知道它是碰撞形成的实心天体,每一步都在打破过往认知,这才是探索最有意思的地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