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八路军刚进沈阳一周就扩军十倍,还搬走了3万支枪。
苏军气坏了,下令:立刻撤出沈阳,不然开打!就
在双方要动手时,长春来了个电话,也就是这个电话——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命运。
到1945年9月12日的时候,进驻沈阳的苏联红军,已经对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的部队忍无可忍了!这支不足支1000人的队伍,一周时间居然扩军十倍之多,不仅如此,还利用苏军“委托看管”苏家屯日本军火库的机会,组织军民拉出了大批武器弹药,光三八大盖就有3万支,简直就是“监守自盗”嘛!而且这样大张旗鼓地发展武装,一定会引起重庆当局的注意和抗议!
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政委唐凯,率领约4000人的两个团,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队伍,他们从山海关一路北上,沿途留下部队维持秩序,还特别在重镇锦州留下一个整团,因此坐火车开进沈阳时,已然不足1000人了。
但是这支八路军精神饱满装备精良,确实把苏军给震住了,当时苏联跟重庆政府有所谓的条约,原则上不允许八路军接管东北的城市,不过驻沈苏军兵力有限,也不太了解风土人情,管理城市和维持治安颇感吃力。
如今有这样一支军纪严明的中国正规军开来,并且得到沈阳民众的夹道相迎,在曾克林的不断交涉下,苏军也就顺水推舟改变了态度,同意十六分区部队进城,不过根据延安方面的要求,进入东北的八路军不可以公开亮明番号,以免给重庆当局留下口实。
然而曾克林所部热火朝天的宣传,以及大肆招兵买马的举动,让驻沈苏军在政治上非常被动,卫戍司令卡夫通少将盛怒之下,给曾克林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这支八路军立即退出沈阳,如果抗命将以武力解决。
开国少将曾克林根本不吃这套,说我们是奉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进军东北的,没有延安的指示,你们就想赶走我们?门也没有啊!于是双方越谈越僵,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可能!
一、苏军总部接到一个重要电话
驻沈苏军倒也明白,贸然向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火,极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于是决定首先把矛盾上交,这也是全世界下级单位的通用做法,请示电直接发给了苏军在东北的两位最高军事长官:华西列夫斯基和马林诺夫斯基元帅。
卡夫通少将问首长们到底怎么办:留吧,八路军折腾得动静太大;撵吧,曾克林根本不听招呼,难不成真的武力解决?苏联名将华西列夫斯基接电也有点晕菜,军人处理政治问题颇感棘手,一边琢磨一边也继续上交:致电莫斯科。
当时苏军在东北的总部,驻于曾经的伪满首都长春,正当莫斯科迟迟没有回电,华西列夫斯基(远东方面军司令员)和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一筹莫展时,电话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这是一个足以影响东北未来局势的电话!
来电者是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黄绍元中校,这其实是个化名,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乃是东北抗联的名将周保中,军史上誉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军史上称作南有冯白驹、北有周保中!
周保中将军是云南大理白族人,原名奚李元,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过北伐,在程潜的第6军官至副团长。1927年入党,后被选送苏联学习,通晓军事和俄语,“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回国,出任满洲省委的军委书记,组织抗日武装斗争。
期间接受周副主席的亲自建议,改名为周保中,也就是立志保卫中国的意思,是东北抗联巅峰时期十一大军长之一。1936年起,抗联各军整合成为三个“路军”,周保中出任第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与杨靖宇和赵尚志将军的另外两路军呈“品”字形分布,坚持抗日斗争。
1940年春,在形势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周保中率抗联余部撤入苏联境内,而杨靖宇和赵尚志将军在这一时期,先后壮烈牺牲,因此周保中成为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次年抗联剩余力量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
1942年8月,该旅被整编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接受苏式装备和训练,周保中继续担任旅长。三年后该旅随苏军杀回东北,及至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周保中率88旅的同志们,化整为零配合苏军的城市接收。
周保中和战友们组建了许多工作小组,分别进入到东北的57个城市,而这些城市的警备和治安工作,基本是苏军派员担任卫戍司令,再由88旅的中国同志担任副司令,为便于开展工作,周保中化名黄绍元,出任长春卫戍副司令兼“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周保中跟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私交不错,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抗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多年的情况下,周保中也在随时关注着东北的局势,希望早日与延安取得联系。
二、周保中建议派特使直飞延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