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像一条闭环轨道,让许多学生养成了 "只懂上学,不懂就业" 的思维惯性。他们从未体验过职场的早高峰、业绩考核的压力,也没见过就业职场招聘会上 职场招聘人员 筛选简历时的挑剔眼神。对 "工作" 的认知,仅停留在他人口中的模糊描述。
这种与社会的长期脱节,让 "继续上学" 成了最轻松的选择。临近大学毕业,专升本、考研成了拖延进入社会的 "缓冲器"。当被问及 "升学的目的" 时,很多大学生会说 "提升学历"" 追求更好的发展 ",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未来想做什么工作。看似坚定的理由背后,藏着对就业的恐惧 —— 就像面对一场必须参加的考试,总想多磨一会儿洋工。
就业压力之下,一些规则设计成了 "拖延就业" 的隐性推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16-24 岁青年失业率数据中,专升本、考研的学生因处于升学阶段,暂时不被纳入统计范围。这让部分学生产生错觉:"只要 24 岁前一直上学,就不算失业"。
可年龄从不会停滞。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超过 24 岁,看似 "躲过" 了统计数据,却要面对更残酷的现实:同龄人间已积累了数年工作经验,而自己除了学历证书,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就像用书本搭建的堡垒,看似挡住了当下的风雨,却挡不住未来的洪流。
三、清醒者的提醒与学生的 "不服气":升学究竟为了什么?张雪峰等教育从业者和很多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们曾多次犀利发问:"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最终不还是为了就业吗?" 这话戳中了许多大学生的痛点,却常被当代大学生当作 "功利" 的批判。表面的不服气,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 —— 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所谓的 "学术追求",不过是晚就业的借口。
很少有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走进就业招聘市场,提前去了解当下的社会就业环境,看看招聘启事上 "3 年工作经验"" 熟练掌握 XX 技能 " 的硬要求;也很少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用考研的 2-3 年时间积累工作经验,或许早已在职场站稳脚跟。校园里的优越感,在真实的就业市场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最终很多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孩子说 "想再读书",家长便全力支持,却没意识到这可能是逃避的托词。破解谎言的最好方式,是带着孩子走进就业市场:去招聘会看看竞争的激烈,和企业招聘负责人聊聊企业到底需要什么能力,让他们明白 —— 文凭只是敲门砖,职场需要的是 "会搬砖" 的真本事。
更要警惕培训机构的 "升学神话"。专升本、考研机构擅长用 "学历决定命运" 制造焦虑,用 "保过班" 吸引家长掏钱。可当孩子落榜时,他们又会转口说 "上学不是唯一出路"。钱进了机构口袋,孩子的时间却永远回不来了。这些机构擅长利用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家长的期望,把升学打造成“必选项”,可一旦钱进了口袋,所谓的“服务”就可能打折扣。甚至当学生发现问题想发声时,他们还会用威胁手段封口。家长千万不能被“为孩子好”的表象迷惑,要明白:机构的盈利逻辑里,孩子的前程只是赚钱的工具,而非最终目的。这些机构贩卖的不是前程,而是家长的焦虑和孩子的逃避。
更令人可恨的是:一些学生在网上如实评价培训机构,却被机构以“诬陷”为由威胁,要求闭嘴,甚至动用法律手段施压。这是机构坑害学生的恶劣行径,利用学生胆小怕事、担心影响前途的心理,用所谓“法律武器”掩盖自身问题,目的是保住口碑继续敛财。家长往往对此类情况不知情,容易陷入盲区,误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因此,家长必须了解这些陷阱,提前防范:报班前仔细核查合同条款,警惕“禁止负面评价”等霸王条款;告诉孩子如实评价是合法权利,不必害怕威胁;若遇纠纷,保留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避免孩子被欺负、钱财受损。
所以家长们必须认清一个真相:各类升学培训机构的核心目的从来不是服务学生、也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而是赤裸裸地赚钱。他们不会无偿付出,所有的宣传包装——无论是“为你前途铺路”的话术,还是“提升学历改变命运”的承诺,本质都是为了让学生掏钱,让家长买单。
五、被忽视的就业主力:民营企业才是真正的 "基本盘"很多孩子一门心思想进央企、国企,却不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上世纪 90 年代的国企改革中,大批地方国企兼并重组,通过“抓大放小,减员增效”等措施,使得国企数量大幅减少。如今全国央企国企总数仅 1100 多家。而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我国民营企业已超过 5700 万户,占企业总量的 92.4%,贡献了 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民营企业的逻辑很直接:老板要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是有技术、能出成绩的人,而非徒有文凭的 "空架子"。一个有 3 年经验的专科生,可能比刚毕业的研究生更受青睐;一个能为公司带来订单的销售,远比 "985 学历" 的应届生更吃香。职场不是考场,分数(文凭)只是参考,业绩能力才是硬道理。
与其让孩子抱着 "央国企梦" 拖延,不如带他们做三件事:
查一组数据:看看 5700 万户民企与 1100 多家央国企的比例,明白就业市场的真实版图;
跑一次招聘会:目前教育部正在大幅度搞就业招聘会,带着孩子去现场看看就业招聘会,听听 各个企业的招聘负责人 "更看重什么";
聊一次天:找在民企工作的亲友聊聊晋升路径,打破 "民企不稳定" 的偏见。
监管部门也该出手:打击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规范 "升学焦虑营销",引导学生树立 "升学为就业服务" 的正确观念。
别让升学变成逃避的借口,别让拖延成为习惯。就业或许残酷,但只有跨出第一步才会发现: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 "晚就业" 能等来的,而是手里的真本事给的。家长清醒了,才能帮孩子看清方向,在该奔跑的年纪,别选择原地踏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