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黄芯黑豆:兴县土地上的成长记

吕梁山的余脉蜿蜒至晋西北,勾勒出兴县高低起伏的轮廓。这片被黄土包裹的土地,虽少了江南水乡的温润,却凭着骨子里的厚重,孕育

吕梁山的余脉蜿蜒至晋西北,勾勒出兴县高低起伏的轮廓。这片被黄土包裹的土地,虽少了江南水乡的温润,却凭着骨子里的厚重,孕育出许多独特的生命。黄芯黑豆,便是兴县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 “宠儿”,它以深褐的外壳、金黄的内芯,在四季流转中,书写着一段与土地共生的成长故事。

当山间的残雪还未完全消融,兴县的农人们便已开始为黄芯黑豆的播种做准备。他们扛着锄头,踩着还带着凉意的黄土,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将板结的土地翻耕得松软。黄土在锄头下散开,带着泥土特有的腥气,那是属于兴县土地独有的味道。黄芯黑豆的种子,是农人们精心挑选出的 “宝贝”,颗粒饱满,放在手心沉甸甸的,外壳泛着淡淡的油光,像极了被时光打磨过的小石子。

清明刚过,播种便正式开始。不同于大规模种植的作物依赖机器,兴县农人种黄芯黑豆,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方式。他们挎着竹筐,弯腰弓着背,一手扶着田垄,一手将种子均匀地撒进挖好的小坑里,再用脚轻轻将土踩实,仿佛在给种子盖上一层温暖的 “被子”。“这豆子认人,手播的才肯好好长。” 经验丰富的老农总这样说,语气里满是对作物的珍视。在他们看来,每一粒种子都有灵性,唯有带着心意播种,才能换来好收成。

几场春雨过后,田地里便冒出了细密的嫩芽。起初,嫩芽只是两瓣嫩黄的子叶,小心翼翼地顶开黄土,像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嫩芽开始疯长,茎秆一天天变粗,叶片也从嫩黄变成深绿,层层叠叠地舒展着。远远望去,整片豆田像是铺了一块巨大的绿毯,覆盖在起伏的黄土坡上,为单调的黄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农人们会定期来到田边,除杂草、松土壤,他们的脚步很轻,生怕惊扰了豆苗的生长。偶尔,他们会蹲下身,细细打量着豆苗,看着叶片上晶莹的露珠,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意。

盛夏的兴县,阳光格外炽热,田地里的黄土被晒得滚烫。但黄芯黑豆却丝毫不受影响,依旧顽强地生长着。它们的根系早已深深扎进土壤深处,汲取着地下的水分和养分,支撑着地上部分的繁茂。此时,豆藤上开始冒出小小的花苞,淡紫色的小花星星点点,藏在绿叶间,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微风拂过,小花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前来采蜜。农人们看着花苞,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丰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入秋之后,吕梁山的色彩渐渐变得丰富起来,黄芯黑豆也迎来了成熟的季节。豆荚从翠绿慢慢变成深褐色,饱满得像是要炸开一样。豆秆也褪去了翠绿,染上了一层浅黄,叶片开始一片片飘落,露出挂满枝头的豆荚。站在田埂上望去,整片豆田像是撒满了褐色的小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晃动,格外醒目。农人们开始忙着收获,他们握着镰刀,将豆秆齐根割下,捆成一束束,扛到田边的空地上晾晒。阳光洒在豆荚上,将内里的金黄隐约透出,像是在宣告着成熟的喜悦。

晾晒几天后,“打豆” 便成了农人们最忙碌的事。他们将晒干的豆秆铺在晒场上,几个人拿着连枷,高高举起,再用力拍下,豆荚在撞击下裂开,褐色的豆粒滚落出来,像是一颗颗小珍珠铺满了晒场。孩子们也会凑过来帮忙,他们提着小篮子,蹲在地上捡拾散落的豆粒,偶尔还会抓起一把豆粒,在手心把玩,感受着豆粒的光滑与厚重。大人们则拿着竹筛,将豆粒中的碎秆、尘土筛去,留下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豆子。

这些收获的黄芯黑豆,一部分会被农人们装进布袋,存入粮仓,作为来年的种子;另一部分则会被运出大山,带着兴县土地的气息,走向更远的地方。在兴县,黄芯黑豆早已不只是一种作物,它承载着农人们的汗水与希望,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四季轮回。每当冬日农闲时,农人们会拿出储存的黑豆,或与邻里分享,或用来制作特色美食,在袅袅炊烟中,品味着来自土地的馈赠。

黄芯黑豆在兴县的土地上,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片繁茂的豆田,再到颗粒归仓,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更离不开农人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