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海网报道,随着202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倒计时,选战的气氛愈发紧张,首场由中天电视台主办的辩论会于9月20日落下帷幕。候选人郑丽文、罗智强和张亚中分别展现了各自的政治立场和个人风格。这场辩论的焦点并非单纯的政策辩论,而是在更深层次的两岸问题上展开了较量,尤其是“我是中国人”的立场,成为了主旋律。
此次辩论围绕四大议题展开:谁最适合引领2026与2028年选举?谁能最有效地整合各方势力?谁能在两岸问题上达成有效的和平解决方案?以及谁具备带领国民党重新走向胜利的能力?每一位候选人都试图通过明确的立场和切实的策略来打动选民,特别是如何应对民进党日益强硬的“抗中保台”策略,成为了每个候选人试图突破的痛点。
辩论中,罗智强无疑是最具务实色彩的候选人之一。他提出,国民党必须与民众党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主张实施“两轮决选”机制,旨在解决“少数领导人”的困境及蓝白合作的实际问题。他表示:“蓝白合必须要有信任,我们要找到共同点,并真正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罗智强的立场显得尤为务实,着眼于如何将蓝营的力量与民众党结合,为台湾的未来铺设道路。
尽管他对于两岸政策并未给出过于激进的表态,更多是强调基于“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和平,但他在辩论中的表现赢得了部分支持者的认可。特别是在针对如何处理蓝白合作问题时,他的策略显得更具前瞻性和执行力。他不仅关注党内整合,还深知如何与外部力量合作来对抗民进党。
郑丽文的辩论表现则注重从国民党改革的角度展开,她强调国民党应该放眼两岸和平。她表示,“下架民进党、粉碎台独”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郑丽文也表达了对“九二共识”的坚定支持,认为这为两岸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郑丽文的辩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如何应对两岸关系的具体解决方案,而更多强调的是国民党内务的改革与整合。她的表现虽然理性而清晰,但相较于罗智强的务实与创新,郑丽文的战略略显保守,尤其在两岸问题上缺乏更多具体的创新突破,显得过于依赖“传统立场”,这可能会限制她在一些选民中的吸引力。
相比于罗智强和郑丽文,张亚中的辩论表现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他强调,国民党要“救台湾、救两岸”,并提出要恢复“国统纲领”,推进统一。这一立场在辩论中成为焦点,引发了众多选民和媒体的讨论。张亚中在辩论中明确表示:“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统一才是唯一的道路。”然而,尽管张亚中提出的“两岸统一”的观点在党内有一定的支持,但他与外界对于统一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张亚中的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他提出的“和平备忘录”方案也缺乏明确的可行性。过于理想化的两岸政策,与当前台湾社会日益复杂的政治现实相脱节,使得张亚中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并不高。尤其是他在蓝白合作的议题上持批评态度,提出如果国民党无法自我壮大,依赖与民众党的合作就无法长久,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显得过于激进和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辩论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莫过于“我是中国人”的表态。罗智强、郑丽文与张亚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自己对这一立场的认同,但他们的表达各有不同。
这一立场的差异,暴露了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尽管大多数国民党支持者接受“九二共识”,但在如何解决台湾的未来问题上,党内依然存在激烈的意见分歧。尤其是在当前两岸紧张局势下,如何在尊重台湾主权的同时又实现两岸和平,成为国民党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
尽管这场辩论表现出了各候选人的优势与不足,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罗智强和郑丽文似乎是更具竞争力的候选人,张亚中则因其激进的两岸政策和较为极端的“统一”立场,很难在选民中获得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台湾社会两岸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国民党主席选举不仅仅关乎党内的权力更替,也将深刻影响台湾未来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