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古代女子的「胭脂」用啥做?最早原料和「红蓝花」有关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西汉长乐宫的后院,几个宫女正蹲在花丛里小心翼翼摘花 —— 不是牡丹也不是月季,是那种花瓣带点紫晕的红蓝花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西汉长乐宫的后院,几个宫女正蹲在花丛里小心翼翼摘花 —— 不是牡丹也不是月季,是那种花瓣带点紫晕的红蓝花。她们手里的竹篮很快满了,接下来要把花瓣倒进石臼里捣,捣出的红色汁液滤到陶盆里,再加上一点猪胰油搅匀,等凝固了就是皇后娘娘每天要涂的胭脂。你可能想不到,咱们古装剧里女子脸上那抹艳色,最早就是靠这种叫红蓝花的植物做出来的,而且这手艺一用就是上千年。

要说古代胭脂最 “根正苗红” 的原料,那必须是红蓝花。这种花原产于西域,大概在战国末期慢慢传到中原,到西汉的时候已经成了做胭脂的 “顶流原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专门写过红蓝花做胭脂的法子,说要先把花萼去掉,只留花瓣,然后用石臼捣成泥,再用纱布包着挤汁,挤出来的红汁分两份:一份直接晒干,做成的叫 “燕支”(胭脂的古称);另一份加米粉拌匀,晒成粉块,就是能当腮红又能当口红的 “妆粉”。这种做法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里还得到过印证,考古学家挖出过唐代的胭脂盒,里面残留的红色粉末,化验后发现主要成分就是红蓝花提取物,跟《齐民要术》的记载能对上。

不过古人也不 “死心眼”,后来慢慢发现了更多能做胭脂的原料。比如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方姑娘喜欢用紫草做胭脂,这种草的根煮出的汁是紫色的,涂在脸上比红蓝花的红色更柔和,有点像现在的豆沙色。《本草纲目》里就说紫草 “治斑疹痘毒,可作胭脂”,那时候江南的胭脂铺子里,还会把紫草汁和桃花粉混在一起,做出粉中带紫的 “桃花胭脂”,据说贵女们都抢着买。到了唐代,又多了一种叫 “苏方木” 的原料,这种木材泡出的水是深红色,而且颜色更持久,宫廷里的胭脂大多用它来调底色,再加点红蓝花汁提亮,涂在脸上既显白又不容易掉色,难怪杨贵妃的妆容里总少不了胭脂。

很多人以为古代胭脂只有红色,其实不然 —— 宋代就有过 “黄色胭脂”,是用鸡冠花的黄色花瓣捣成泥做的,当时临安城里的歌女喜欢用它涂在眼角,显得眼睛更亮;还有明代的 “蔷薇胭脂”,是用白蔷薇的花瓣和朱砂混合制成,颜色是淡淡的粉白色,适合皮肤特别白的女子,《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平儿理妆时用的 “胭脂膏子”,其实就是这种蔷薇胭脂,书中说它 “轻香软腻,颜色又正”,可见当时有多受欢迎。而且古人做胭脂特别讲究 “天然”,从来不用化学添加剂,最多加一点点蜂蜡或者动物油脂来增加附着力,比现在有些号称 “天然” 的美妆产品还实在。

现在咱们买腮红,要么是粉质的,要么是膏状的,其实跟古代胭脂的形态差不多,只不过制作工艺更先进了。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美妆品牌又开始追求 “古法天然”,比如用玫瑰花瓣、桃花做腮红原料,这跟几千年前古人用红蓝花做胭脂的思路不谋而合。而且古代女子用胭脂还很有讲究,比如年轻姑娘涂得淡一点,叫 “淡扫胭脂”;已婚妇女涂得浓一点,叫 “浓妆胭脂”;甚至不同场合涂的胭脂颜色都不一样,比如参加宴会涂深红色,日常出门涂浅粉色,这种对妆容的细致追求,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其实从红蓝花到各种花瓣、木材,古代胭脂的原料变化,不仅是美妆技术的进步,更藏着女子对美的追求 —— 不管是西汉宫女捣花做胭脂,还是宋代姑娘选桃花粉,她们都在用最天然的方式装点自己,这种对美的热爱,穿越千年也没变。你要是生活在古代,会选哪种原料做胭脂呢?是用红蓝花做经典的红色,还是用紫草做温柔的紫色,或者试试特别的黄色鸡冠花胭脂?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要是喜欢这类古代生活小知识,也可以多关注,下次咱们再聊聊古代女子的口红是用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