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中学现“跪式感恩”亲子活动 花式教育引发强烈热议

近日,一段“家长跪地被学生轮流踩踏”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数十名家长整齐跪坐,蒙住双眼,孩子们依次从家长背上踩

近日,一段“家长跪地被学生轮流踩踏”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数十名家长整齐跪坐,蒙住双眼,孩子们依次从家长背上踩过,现场有教师声称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场发生在河南某中学的活动,将“跪地式感恩”的争议再次推向公众视野。

不少学生揭开眼罩后看到自己的父母跪在地上,忍不住大哭起来,后续有学生家长将学校的荒唐行为据报道教育局。目前,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接到举报,正在积极处理。面对学校向学生及家长开展的“跪式感恩”亲子教育,究竟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呢?

一、表演型感恩:满屏的不适感从网络流传的视频细节可见,这场活动的设计充斥着一连串令人不适的环节:家长们双膝触地、低头闭眼,身体被迫成为孩子通过的“人肉踏板”;而孩子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踩踏动作后,还需与家长相拥而泣。组织者辩称这是“体会父母养育艰辛”,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制性的情感表达非但不能培养真情实感,反而会引发心理阻抗。某位参与学生事后回忆:“踩在妈妈背上时,我感觉她在发抖,但我必须继续走,否则会被批评不孝顺。”二、荒诞又卑微:让感恩意义适得其反跪地踩踏的荒诞性在于,它用物理层面的卑微化来象征感恩,这与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尖锐冲突。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而非通过羞辱来实现。”历史上类似的做法——如古代“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的极端孝道故事——早已被证明是封建糟粕。某位父亲在活动后坦言:“膝盖磨破了皮不要紧,但孩子全程不敢看我的眼睛,这种隔阂比身体疼痛更难受。”三、重新定义“感恩”:从表演回归本真具有积极意义的感恩教育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情感的真实性、方式的适龄性和主体平等性。江苏某小学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家庭责任角色互换日”,让孩子体验买菜做饭、整理家务等具体劳动,在协作中理解付出;广州某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用科学视频展示母亲分娩过程,辅以亲子对话工作坊,这种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唤醒更能产生持久影响。向孩子宣传感恩的意义,让孩子们用最淳朴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驯服,是点燃而非灌输。当我们在讨论感恩教育时,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内心丰盈的独立个体,还是表演孝道的提线木偶?那个在踩过母亲后背时偷偷抹泪的男孩,或许已经用本能反应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感恩,从来不需要以尊严为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