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国蛟一号”科技创新团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640千伏超高压直流电缆综合性能试验平台正式建成投运。
这一平台使我国具备640千伏及以下直流电缆自主试验能力,为更高电压等级电缆研发奠定基础,将有力支撑海上清洁能源开发与跨海电网互联。
试验电压等级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我国超高压直流电缆试验技术与装备迈入全新阶段。

01 技术突破:从传统困境到国际领先
我国直流电缆工程规模持续扩大,但高电压等级电缆长期带电性能评估技术长期受制于试验能力不足。
传统方法因无法复现电磁场与温度场的真实分布,导致电缆系统设计缺陷难以提前暴露。
过去,国内开展直流电缆导体升温试验时采用交流升流变压器施加交流电流的方法进行试验。而用于远距离传输的直流海缆往往采用钢等磁性金属作为其铠装材料,当导体施加交流电流时,海缆铠装层会产生严重的涡流损耗导致铠装发热加剧。
不剥除铠装层会影响性能评估,而剥除铠装层又不符合实际运行工况。2024年8月,团队成功建成国内首套高压直流电缆长期带电综合性能试验平台,首次攻克了行业难题。
一年后,团队又将电压等级提升至640千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2 平台创新:全直流技术精准模拟复杂环境
640千伏超高压直流电缆试验平台创新采用全直流多物理场耦合技术,可精准模拟640千伏电压、万安级电流及复杂海洋环境下的电缆长期运行工况。
这一平台主要包括高压送能变压器、直流大电流发生器、绝缘支撑平台、测量控制系统等主要设备。
它采用同时施加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方式,消除了传统升流变压器加热方法引入的绝缘温度梯度分布与实际运行工况的差异性问题。
与之前相比,平台还采用光纤测量控制技术,实现整个试验实时监控,可掌握超高压直流电缆性能评价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使平台能够实现电缆导体温升的毫秒级动态捕捉与全维度分析。
平台通过全工况模拟技术,可连续开展长达数百小时的电缆系统带电考核试验,提前预警潜在故障,有效提升电缆工程全寿命周期。这相当于为超高压直流电缆打造了一座“全科医院”。
03 产业赋能:从材料国产化到海洋强国战略
该试验平台的投运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平台能够加速国产高压电缆绝缘料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打破国外材料技术垄断。
在海洋输电技术领域,“国蛟一号”团队已建成全球首个涵盖水下探测、交直流试验、环境模拟的海洋电缆全场景试验体系。
团队还主编《海底电力电缆输电工程设计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我国海缆工程标准化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凭借此次试验平台投运,我国已形成覆盖64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缆自主试验能力,为后续更高电压等级电缆研发奠定基础。这对于正加速推进的深远海上风电、跨海联网等重大工程来说,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随着“国蛟一号”团队在超高压电缆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上的持续攻关,我国在海洋输电技术领域已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未来,这一平台将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与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平台投运不仅是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更是一个新起点:在这里,中国能源建设的蓝图正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向着深蓝稳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