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冬,北京亚运村一间临时会议室里,巩俐把最后一点自尊咽进喉咙——
“结婚吧,我给你生三四个孩子。”
张艺谋掐灭烟头,回了八个字,
“婚姻就是一张纸,咱不需要。”
一句话八年的同居、七部影史经典、无数奖杯,瞬间碎成冰渣。
今天我们就把这段“最被高估的爱情”拆给你看——不是八卦,而是一堂关于“事业、权力与自我”的公开课。
一、相遇:高粱地里的火星
1987年,《红高粱》剧组,张艺谋37岁时,刚因摄影作品《黄土地》在香港电影节声名鹊起,随后便转去做导演了。
巩俐22岁,中戏大二,一脸倔强,九儿掀开红盖头之时,柏林金熊奖也被掀开,此乃中国电影首次于世界三大电影节斩获最高奖项。
火星落在高粱地,也落在两个人的心里,不过不要忘记,张艺谋身后还有肖华,她是中学同学、插队时的伙伴,曾用粮票为他购置了第一台相机,是原配。
1988年,张艺谋离婚,女儿张末5岁,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是“才子配佳人”的童话。
二、八年同居:七部片子、七座奖杯、零张结婚证
时间轴拉一下——
1988《代号美洲豹》百花女配
1990《菊豆》奥斯卡提名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威尼斯银狮
1992《秋菊打官司》金狮+沃尔皮杯
1994《活着》戛纳评委会大奖
七年,七部,横扫欧洲三大
巩俐成为了戛纳那边较为亲近之人,张艺谋成为了第五代里颇具代表性人物。
可镜头之外,巩俐一次次试探:
“什么时候公开?”
“什么时候领证?”
张艺谋的回应仿若镜头调度一般,精准、沉着且留有可回旋的余地。
1995年,于《摇摇摇到外婆桥》的拍摄现场,巩俐的二哥径直询问婚期,张艺谋依旧说着“一张纸”那番话。
巩俐当晚收工,拎着行李箱走了,
没有撕扯,没有通稿,只有一条分手短信:“我走了,戏比婚书长。”
三、分手背后:三张隐形牌
1.权力天平
张艺谋是导演,也是“国师”,巩俐是演员,更是“符号”。
当符号想变成妻子,导演却只需要缪斯。
2.张末的敏感线
巩俐对张末的“吃醋”不止一次被拍到:电话占线、探班迟到、合影站位……
张艺谋夹在“旧家庭”与“新爱情”之间选择了最安全的“不选”。
3.创作惯性
张艺谋后来承认,他担忧婚姻会将创作激情消磨殆尽”,一句话,把爱情降格为“创作燃料”。
四、各自下半场:迟到的婚礼与不迟到的幸福
1996年,巩俐很快便嫁给了新加坡商人黄和祥,婚礼颇为简单,仅仅摆了6桌。
她说:“我想证明,有人愿意给我那张纸。”
2012年和平分手,至今无子。
1999年,张艺谋遇到了19岁的陈婷,之后生下了三个孩子,直到2011年才去领取结婚证。
748万超生罚款,一纸婚书终于落笔。
记者问陈婷:“为什么能等12年?”
她答:“因为他终于想明白了,那张纸不是给外人看的,是给家人一个名分。”
五、彩蛋:高粱地里的答案
2018年,在《影》的首映活动里,张艺谋被人问起:“要是能回到1995年,您会签字不?”
他沉默5秒:“会,但人生没有NG。”
巩俐在戛纳被问同样问题,她笑着摇头,
“不签。签了,就没有后来的我。”
高粱红了又黄,黄了又红,
爱情最残忍的地方在于——
它从来不是败给第三者,而是败给两个人对未来的不同想象。
那张被张艺谋称为“一张纸”的结婚证,
在巩俐心里,是安全感,
在张艺谋心里,是束缚,
于是,巅峰时刻,他们选择了各自的方向!
不是谁对谁错,只是——
有些人,只能并肩走一段,不能并肩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