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羞愧感源于被贬低、拒绝等情境,影响人际关系与自我接纳-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

生活中有一种感觉能瞬间把你的情绪拉到最低点,你以为是愤怒、是悲伤,或者恐惧吗?不是的,是羞愧感。在霍金斯能量层级理论中,

生活中有一种感觉能瞬间把你的情绪拉到最低点,你以为是愤怒、是悲伤,或者恐惧吗?不是的,是羞愧感。在霍金斯能量层级理论中,羞愧感是能量最低的情绪,让你无法接纳自己、驾驭关系甚至享受快乐。

羞愧感从何而来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感受羞愧的能力,也就是说,羞愧是心理进化的结果。事实是,羞愧感使我们对有害情境产生警觉,例如被贬低、被降服,被拒绝以及被驱逐等。这些情境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强烈的威胁性。百万年来,人类逐渐在大脑中进化警觉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防御行为。

关于羞愧感的起源还有其他学说。—种观点认为,进化使儿童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产生对他人的需要。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们进入社会的标志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他人交流,需要被爱、被认同。照料者对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充满信心还是产生羞愧感、不完美感及无价值感。如果孩子的父母或照料者认为孩子不够优秀、强迫其顺服,以及直接贬低或攻击孩子,他们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羞愧感。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羞愧感对您造成的深远影响。

底线羞愧

“谈钱伤感情”、“公事公办显得太不近人情了”……生活中有一部分人,面对朋友提出的一些让人难为情的请求,总是不忍心拒绝、能忍则忍。但往往因为不断放低自己的原则与下限,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原本好好的朋友也相互开始攻击和怨念,关系一下就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当你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的时候,是不是在想:“如果我一旦把账算的太清,对方肯定觉得我是个斤斤计较的人,那我就不是个完美的好人了。”你总是一边低估着对方的抗压能力,一边高估着自己的包容能力,以为善良可以拯救一切,结果最后总是不欢而散。当大方的你忽然有一天提出要“亲兄弟明算账”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关系迅速破裂。

这类人通常羞于表达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认为把自己的底线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羞耻,而讨好型人格或关系型人格是重灾区。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底线与关系不能共存,一旦有了底线和边界意味着疏远,而疏远意味着关系失控。底线羞愧的背后隐藏着控制欲,比如“我都对你这么好了,我都让步了,你为什么这么对我?”通过让渡自己的底线来换取道德制高点,久而久之,你就会充满怨念,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快乐羞愧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无法接受自己有快乐的情绪,比如今天吃到一个非常好吃又昂贵的菜品,他马上就会想到:“父母养我这么辛苦,他们都没有吃过,我有什么资格去吃?”即使这顿饭可能只是公司聚餐,或者别人请客。

“爸妈还没幸福起来呢;弟弟还没结婚买房呢,我有什么资格幸福?”很多“扶弟魔”的内心都是这样的吧!

这类人羞于在人前表达开心,也不敢为一些很平常的小事而感到快乐,更不敢先于别人感到幸福,仿佛快乐是有罪的。

殊不知你的快乐充满了条件,背负了太多的包袱。比起自己先幸福起来的内疚和面对别人的嫉妒指责,你宁可舍弃自己快乐的权力,也要维持对别人盲目的忠诚。甚至认为一定要让自己和别人一样不幸或者比别人更加不幸,别人就没有理由指责我,我也不会内疚了。通过保持平庸和痛苦,你成功获得了安全感。

无论是底线羞愧还是快乐羞愧,本质上都是“我不重要”。因为我不重要,所以我的底线和快乐也不重要,只有我和他们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和维持他们的关系,我宁愿拿我的底线和快乐去交换。

我们该怎么做?

一定要记住,底线是用来筛选关系的,真正好的关系是相互自尊重,互相成全的。如果您有本文所说的情况存在,请您一定要挣脱自己给自己捆绑的枷锁。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的说出自己的底线,如果他是一个真正适合你的朋友,他一定可以理解和包容你,如果他不能理解你,反而不断的突破你的底线,那这样的朋友也大可不要;快乐是无罪的,我们可以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你不是救世主,没有你,别人一样也能生活的不错,所以,让自己轻松自在的生活吧,对于那些不断用道德绑架你的家人、朋友也大可远离。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您一定要不断的问自己,有没有不断给孩子进行羞耻教育?你给孩子最多的是肯定,是夸赞,还是羞辱和恐吓?一定要记住,羞耻教育对孩子百害无一利,TA穷其一生都不会允许自己放肆的大笑,去感受快乐。如果您想拥有一位出色又快乐的孩子,就多给他鼓励,让他更加专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不断费心思去讨好你,讨好别人,这样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自信又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