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过金庸全集的读者会知道,金庸喜欢通过他人的对话提及某位人物角色,但这位人物角色往往未曾在书中正式登场。
好比独孤求败,他的名字接连出现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里,可独孤求败却没在书中闪亮登场。
身为读者的我们不禁想问,独孤求败到底乃何方神圣,为何能傲视群雄且未尝一败?你且看看他的师父谁?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以杨过作为第一视角,让他走进了独孤求败的剑冢,发现了剑冢石壁上的刻字。
书中是这么写的,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到了笑傲时代,主角令狐冲在思过崖偶遇了剑宗高手风清扬,继而从风清扬那里学会了独孤求败的独孤九剑,立时跻身一流高手之列。
在《鹿鼎记》里,金庸又借着澄观和尚再次提及了独孤求败:“古人说道,武功到了绝顶,那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说前朝有位独孤求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 ”
一个从未在书中正式登场的人物,为何能让金庸念念不忘?笔者认为,独孤求败的剑法之所以精妙无比,他的师父多半是《水浒传》里的某位人物。只有这样,就能解释一切谜团。
二、金庸的水浒情结原来金庸也是一个水浒迷。
在《射雕英雄传》的开篇,牛家村的曲三道出了郭靖的家谱。郭靖的父亲郭啸天乃是水泊梁山好汉郭盛的后人。
无独有偶,反派梁子翁施展了一套拳法,这套拳法竟是燕青所创。
在黄蓉闯入丐帮与丐帮长老大打出手之际,丐帮长老所使的杖法则是鲁智深所创的疯魔杖法。
在《倚天屠龙记》里,布袋和尚对张无忌说道:“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我教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只因历朝贪官污吏欺压我教,教中兄弟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了。”张无忌也听到过方腊的名头,知他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四大寇’之一,和宋江、王庆、田虎等人齐名,便道:“原来方腊是贵教的教主?”
这样看来,《水浒传》里的人物真实存在于金庸架构的武侠世界里,金庸本人也承认《水浒传》的结局太过于悲剧,好比他在《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中就提到过一句:“《水浒》众英雄向朝廷投降了,投降的结果十分悲惨。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书中领袖陈家洛与清朝皇帝妥协,受到欺骗,结果十分悲惨,实际上主题是反对向封建官府投降、妥协,含有必须反抗到底的意义。”
有趣的是,通过杨过的推断,他认为独孤求败是生活在7、80年前的人物。以杨过身处的南宋时代往前推7、80年,不就是天龙后期射雕初期,也就是北宋末年?
既是如此,独孤求败的师父会不会是《水浒传》里的某位用剑高手。
很凑巧,《水浒传》里的确有位用剑高手,强如武松,也抵不住此人一招。
那时,武松跟着宋江东征西讨,最后踏上了围剿方腊的战役。
武松手持两把戒刀,杀得郑彪节节败退,便在此时,包道乙杀到了。
《水浒传》里是这么写的,宋江便领起军兵从里面杀出去时,早望见鲁智深、武松一路杀来,正与郑彪交手。那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武松醒来,看见左臂已折,伶仃将断,一发自把戒刀割断了。
你看,这包道乙的剑法堪称神技,只一招就把武松的手臂砍了。要不是鲁智深舍命相救,昏迷的武松早被包道乙所杀。
而如果把包道乙视为独孤求败的师父, 一切不就解释得通了?
原来独孤求败在石壁上留言道,弱冠之前(20岁前)便声名鹊起,随后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明面上来看,独孤求败确实很强,然而问题也跟着接踵而至。
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剑能破尽天下武学。想要破尽天下武学,必然要对各门各派的武功招式了如指掌。
可独孤求败年纪轻轻,他是如何不到20岁,就能一窥天下武学的奥秘所在,继而创出一门破尽天下武学的剑法?
答案只有一个, 独孤求败必然站在一位巨人的肩膀之上,而这位巨人便是独孤求败的师父,也正是笔者前面所提及的用剑高手包道乙。
只可惜金庸没有将独孤求败和包道乙的故事铺开来写,否则这一部《独孤求败传》能与《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前呼后应,又是一部轰动华人圈的武侠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