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对国家人口发展深切关注的心情,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议题——如何稳定婚姻关系,进而提升我国日益走低的生育率。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面临严峻挑战。2022年,全国结婚率降至5.22%,全年结婚登记不足700万对,创下42年来新低;而生育率同样持续下滑,2021年全国人口仅增长48万,人口增长几近停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去年出生人口高达2300多万,是我国的2.4倍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2024年离婚率低于0.5%,而我国离结率却高达57.5%。这一组数据,不仅揭示了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更折射出婚姻稳定性与生育意愿之间的紧密关联。
有观点指出:“女权化就是少子化。”这一说法虽显偏颇,但其背后反映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传统婚姻模式受到冲击,婚姻的稳定性确实在下降。而高离婚率与低生育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正如古人所言:“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当婚姻关系频繁解体,家庭作为生育基本单元的功能便被削弱,生育意愿自然难以提升。
我们必须承认,在我国文化语境中,非婚生育仍难以被广泛接受,非婚生子女的生育率几乎为零。这与欧洲、北美形成鲜明对比——在法国、瑞典等国,非婚生育已成常态,政府通过平等的家庭补助与继承权利保障,使单亲家庭也能稳定育儿。而我们尚未建立类似的社会支持体系,因此,维护婚姻的稳定性,就成了提升生育率的现实抓手。
那么,如何才能稳定婚姻关系?我认为,关键在于提升女性对婚姻的经济投入与责任感知,增强其对离婚成本的心理预期,从而抑制轻率离婚的冲动。具体而言,我建议:取消彩礼制度,同时强化嫁妆文化。
彩礼制度在当代社会已逐渐异化为一种经济负担,甚至成为婚姻谈判中的“交易”象征,不仅加重男方家庭压力,也容易引发婚后矛盾。而嫁妆则不同——它是女方家庭对女儿未来生活的支持与祝福,更承载着对婚姻稳定的投资意义。若实行“只有嫁妆、没有彩礼”的制度导向,将使女性在婚姻中拥有更明确的经济投入与资产绑定。没有嫁妆,女性难以成婚;而再婚时,嫁妆要求更高,这自然会促使女性及其家庭在婚姻选择与维系上更加审慎。
这一点,印度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在印度,女性没有嫁妆几乎无法出嫁,嫁妆不仅是社会习俗,更是一种制度性约束。这种文化机制客观上提高了离婚的机会成本,使婚姻更具稳定性。也正因如此,印度婚姻稳定、生育率高,印度裔人口遍布全球,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英国前首相苏纳克,到美国前副总统哈里斯,皆为明证。
当然,我并非主张全盘照搬印度模式,而是强调:制度设计应服务于家庭稳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在尊重性别平等的前提下,重构婚姻中的责任共担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家庭以嫁妆形式为女儿提供教育、住房、创业等长期支持,使其在婚姻中不仅作为“被供养者”,更成为“共建者”与“投资者”。如此,女性在面对婚姻危机时,将更倾向于沟通、调适与修复,而非轻易选择解体。
同时,我们还需配套推进以下措施:
一、完善婚姻辅导与家庭支持体系,在社区设立婚姻调解中心,提供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
二、改革财税与住房政策,对多子女家庭、长期婚姻家庭给予税收减免、购房优惠;
三、推动性别平等的深层实践,保障女性在职场、教育、继承等方面的权益,使其在婚姻中拥有真正的选择权与话语权,而非被迫“依附”。
各位同仁,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文明延续的根基。婚姻稳定,是生育的前提;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既要尊重个体自由,也要正视人口危机的现实挑战。在女权进步与人口可持续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能倒退,也不能放任。
让我们以制度智慧,重建婚姻的庄严与责任;以文化引导,重塑家庭的温暖与希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家国同兴”,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
谢谢大家!
(书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