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印星人(2):知识神庙里的避难者,与尘世失格的理想家

看到“印星”这个词,命理小白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妈妈”、“老师”、“学历”。传统文化里,之所以推崇印星,就是因为它代表

看到“印星”这个词,命理小白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妈妈”、“老师”、“学历”。传统文化里,之所以推崇印星,就是因为它代表着生养、庇护与教化。要是多看几个印星重的八字,我们会对印星的性情有个更真切的认知:慈悲、好学、有依赖心、追求精神世界、淡泊名利又时而孤高倔强。

这种特性,相当擅长在书斋和象牙塔里构建完美世界。为何上述的形容词,会成为印星的特征呢?它必然不是无序的组合,如果无限地抽丝剥茧下去,我们会发现印星所有的思维、性格、行为方式,都由同一种心理动机所驱动,这就是:寻求庇护的安宁感。

一旦抓住这个底层的心理驱动,我们不仅知道印星是“什么样”,还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还可以预见他们更多的行为,把印星们看似超然物外的底裤给看穿。

印星的安宁感,源于“被生”的襁褓状态

印星代表生助我的五行,所以它代表着我们所获得的滋养、庇护、包容和知识输入。在这种状态下,印星人从小就体验着被保护、被灌输的舒适。“寻求安宁”这是他们的默认模式,也是他们的安全感来源。

就像一个小孩子,从小就被大人呵护在温暖的怀抱里,告诉他:“别怕,有我在。”这个小孩长大后,哪怕外面是世界是一片需要他亲自搏杀的丛林,他的第一反应也是退回自己的精神小屋,或者寻找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保护壳(可能是知识体系、导师、单位或一种信仰)。这,就是印星人日常的心理状态。

你说印星人“躲进小楼成一统”,印星人说你“俗不可耐”!

印星的求知,是“构建精神护城河”

印星的好学,与其说是一种求知欲,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机制。追逐现实利益的财官人,常常不认可印星的求知,认为印星是逃避现实,是纸上谈兵,是无效努力。

比如,财官人学习东西目标明确:什么有用学什么,学以致用,立刻变现。而印星人,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习本身,在于知识填充内心带来的那种丰沛的、安全的感觉。他们囤积知识,就像仓鼠囤积过冬的食物,是为了构建一道坚固的“精神护城河”,以抵御外部世界的纷扰和不确定性。

所以,印星人是终身学习者,但他们也可能成为知识的仓鼠症患者,永远在准备,却很少将满腹经纶真正投入到现实的厮杀中。虽然印星人可能错过现实世界的许多机会,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内心的丰富与自洽,是财官人难以企及的。

印星淡泊名利,因为竞争意味着“失去庇护”

名利场是财官杀的天下,那里充满规则、杀戮和风险。而这恰恰是印星人安全感体系中最抗拒的东西。

竞争,意味着要离开温暖的襁褓,意味着可能失败,意味着要直面恐惧。这对印星人来说,“失护”的恐惧远大于“获得”的诱惑。所以,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清高。他们会说:“我不是追求不到,是我看不上。”

这种心态,是保护自己免受竞争伤害的完美借口。但反过来,也常常让他们陷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困境,拥有满腹才华却无法在现实中兑现,最后只好哀叹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

印星的理想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抽离”

印星人活在被庇护的想象中,所以往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慈悲和理想化。他们擅长构建一个“应然”的完美世界,并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实然”的丑陋现实。

所以,印星人往往是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但他们的善良有时缺乏力量感和执行力,容易流于空谈。当他们发现世界无法按照其理想蓝图运行时,会选择两种路径:一是彻底退回自己的世界,变得孤僻倔强;二是成为一个悲情的理想主义者,不断地批判现实,却又无力改变。

拿出印星的对立面——财官进行类比,我们就容易对印星的特点把握得更加清晰:财官人看见一个破败的世界,想的是如何利用规则在这里面成为赢家;而印星人看见同样的世界,想的是这世界不该这样,并画出一张完美的设计图,但若要他亲自下场去搬砖,他可能会觉得弄脏了自己的手和理想。

印星的性情,都是基于他们对于内部安宁感、受庇护感的极致追求。

你要是常跟印星人交流,会发现他们通常活得很“抽离”,对世俗事务有一种天生的迟钝和抗拒。他们能为你分析宏大的哲学命题,却可能搞不定楼下买菜砍价的琐事。很多印星人里的“生活低能儿”和“空想家”众多。

作为一个官杀人,我对印星的思维方式是略有鄙夷的。不过再一想,“他人看我应如是”,我问印星“酸不酸”,印星问我“累不累”。

毕竟,哪有什么“客观”?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自我保护的产物,也都是片面和不究竟的。我们在尘世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携带着天生的业力,去通往一个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追逐的那个更自洽和通融的世界。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完成的课题:官杀要学会信任,印星要学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