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在小区要不要设置无人机禁飞? 三个观点值得思考

事件回顾:9月30号,杭州一位黄女士反映,当天傍晚自己洗完澡后到阳台收衣服,发现有一台无人机正好在和自己同一楼层高度的不

事件回顾:9月30号,杭州一位黄女士反映,当天傍晚自己洗完澡后到阳台收衣服,发现有一台无人机正好在和自己同一楼层高度的不远处盘旋,由于当时自己穿的比较暴露,担心无人机会记录自己的隐私部位,遂很快到小区业主群内曝光无人机在小区内飞行一事。

事件梳理:黄女士的男朋友从物业打听到了无人机的飞手情况,报警之后民警也找到了这名飞手,经了解,对方是隔壁单元的住户。飞手表示,自己用无人机来拍摄小区及周边树林的风景,并且翻看无人机存储卡后并未发现有记录黄女士的任何影像资料。虽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名飞手有偷拍小区住户隐私的嫌疑,但无人机在小区内飞行一事,还是让黄女士及其他小区业主如鲠在喉,坐立难安。

当无人机飞进小区,一场关于是否应设置无人机禁飞区的讨论也随之展开,焦点集中在隐私侵犯和安全隐患这两大问题上。

观点分析:

观点一:现行法律对低空领域的隐私权保护存在明显空白。

从隐私角度来看,小区是居民生活的私密空间,每个人都期望在自己的住所周围拥有不受打扰的私人领域。无人机的出现,却可能打破这份宁静与私密。想象一下,当你在自家阳台上享受悠闲时光,或是在小区花园里与家人亲密互动时,一架无人机悄无声息地在头顶盘旋,摄像头可能正将你的一举一动记录下来。这种被窥视的感觉,无疑会让居民感到不安和愤怒。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利用无人机窥探他人隐私,将拍摄到的画面传播出去,给居民带来极大的精神困扰。例如,曾有报道称,某些人使用无人机拍摄他人在小区内的私密场景,并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足以说明,无人机在小区飞行确实存在侵犯居民隐私的风险。

2023年北京某高档小区发生的一起无人机偷拍事件,将这一问题推向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一位业主发现自家阳台和卧室被无人机长时间悬停拍摄,经调查发现是邻居出于"好奇"所为。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百度搜索数据显示,"无人机偷拍"相关词条月均搜索量超过10万次。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现行法律对低空领域的隐私权保护存在明显空白,《民用航空法》主要规范传统航空器,对消费级无人机的约束力有限。

观点二:安全隐患与科技便利性的冲突

再看安全隐患方面,无人机在小区飞行也带来了诸多潜在危险。小区内人员密集,尤其是有很多老人和儿童。无人机一旦失控,很可能会坠落伤人。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就像锋利的刀片,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小区内还有许多建筑物、电线等设施,无人机飞行过程中若与这些物体发生碰撞,不仅会损坏无人机,还可能导致电线短路、建筑物受损等情况,影响小区的正常生活秩序。比如,有的无人机在飞行时突然失去信号,直接坠落在小区道路上,差点砸中路过的行人。此外,无人机飞行也可能干扰小区内的其他电子设备,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地在小区完全禁止无人机飞行。对于一些合法合规使用无人机的爱好者来说,他们只是想在小区内拍摄美丽的风景,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的安全性也在逐步提高,一些高端无人机具备避障功能、自动返航功能等,可以有效降低飞行风险。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如要求无人机使用者进行实名登记、规定飞行时间和高度等,来减少隐私侵犯和安全隐患的发生。

观点三:折中取现,权衡利弊

在小区是否设置无人机禁飞区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居民的隐私和安全,这是小区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忽视无人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或许,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是比较可行的。可以在小区内划定特定的区域和时间段允许无人机飞行,同时加强对无人机使用者的监管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们对科技追求的同时,确保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安全、和谐、私密。

总结:并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趋利避害,成果的应用需要作为主体的人采取有益于个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大众,且在合法的渠道内推广运用。诚然,只有当科技应用与隐私保护、个人爱好与公共安全找到恰当平衡点,头顶的天空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社区的一部分。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