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庆假期,中国楼市上演了一场“魔幻现实剧”:北京、上海的售楼处被挤爆,新房日均成交暴涨超50%;而广州、杭州的楼盘却门可罗雀,成交量同比暴跌4%-25%。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楼市“大分化”的缩影——核心城市在政策红利中逆势上扬,三四线城市却陷入“抛房求生”的困局。
一、核心城市:政策 “组合拳”下的“狂欢”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正在用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 “虹吸”全国资源。
•公积金新政引爆需求:上海多孩家庭购买绿色建筑可贷 192 万元,北京二套公积金首付比例降至30%。这直接刺激了改善型需求,国庆期间上海青浦区某楼盘4天成交6300万元,深圳龙岗一项目访客量激增50%。
•限购松绑释放购买力: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取消购房套数限制,深圳盐田、大鹏等远郊彻底放开限购。政策出台后,北京国庆期间新房成交同比增长 52%,上海增长3%,核心区域房价甚至出现微涨(如上海新房价格同比上涨5.9%)。
•房企促销推波助澜:开发商推出 “保价协议”“首付分期”等活动,北京某楼盘国庆期间推出10套特价房,单价直降1.2万元/㎡,当天全部售罄。
但狂欢背后,是核心城市 “强者恒强”的逻辑:人口持续流入、优质资源集中,加上政策精准滴灌,房价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二、三四线城市:“抛房潮”背后的三重危机与核心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四线城市的 “人间真实”。
•房价跌穿成本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8月三四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跌3.7%,二手房跌6%。温州、秦皇岛等城市房价较历史高点缩水超20%,牡丹江二手房价格只剩62%(即原价100万的房子,现在仅值62万)。
•断供与法拍激增:阿里法拍数据显示,2025 年1-9月新增法拍房120万套,同比增长25%,其中80%来自三四线城市。某环京城市业主2021年180万买的房,现在挂牌价60万,房贷却还剩150万,只能选择“断供弃房”。
•人口流失与库存积压:三四线城市普遍面临人口净流出,加上过去十年过度开发,库存去化周期超过 36 个月的城市比比皆是。东莞明确,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区域暂停供地,但这对已经过剩的市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更可怕的是,三四线城市正在陷入 “降价-抛售-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三、政策分化:核心城市 “吃药”,三四线“喝汤”?面对楼市割裂,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但效果天差地别。
•核心城市政策 “精准打击”:上海、深圳等城市通过公积金提额、限购松绑,直接瞄准改善型需求。例如,上海将公积金贷款额度与多孩挂钩,最高可贷 192 万元,这对“二孩家庭换四房”的群体极具吸引力。
•三四线城市政策 “撒胡椒面”:东莞发放最高 3 万元购房补贴,武汉对首套房贷补贴利息,临沂对“卖旧换新”补贴1%。但这些政策力度太小,难以扭转市场预期。以东莞为例,一套200万的房子,3万元补贴仅占1.5%,对购房者来说“不痛不痒”。
•房企债务重组的 “双刃剑”:金科 1470 亿元债务重整、佳兆业削债86亿美元等案例,虽然缓解了房企压力,但三四线项目因销售困难,现金流依然紧张。中国房地产报调研显示,40%存活的中小民企“账上资金撑不过6个月”。
政策的分化,本质是资源向核心城市的进一步集中。未来,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 “人口、资金、产业”的三重流失。
四、普通人怎么办?面对 “冰火两重天”的楼市,不同城市的人需采取不同策略:
•核心城市居民:抓住政策窗口期,置换优质资产。例如,上海房贷利率低至 3.05%,可考虑“以旧换新”升级住房。但需警惕非核心区域的“伪热点”,如上海青浦某楼盘虽热销,但周边配套尚未完善,长期升值空间有限。
•三四线城市居民:尽快抛售多余房产,尤其是老旧小区和远郊楼盘。如果房子已跌超 30% 且无自住需求,降价出售比硬扛更划算。同时,避免加杠杆买房,将房贷压力控制在收入的30%以内。
•投资客:彻底告别三四线,聚焦核心城市的优质地段。例如,深圳南山、上海浦东等区域,即使在市场调整期,抗跌性依然最强。
2025 年的楼市,早已不是“闭眼买房就能赚”的时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所在的城市,正在决定你的资产命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