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天人之辩】精神对于未知的模糊把握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必经之路

模糊把握又可分为模糊的完全把握和模糊的非完全把握,模糊的完全把握指的是对于事物能够在精神层面进行清晰把握,但这种清晰却无

模糊把握又可分为模糊的完全把握和模糊的非完全把握,模糊的完全把握指的是对于事物能够在精神层面进行清晰把握,但这种清晰却无法转化为人们能够理解的清晰,比如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模糊的非完全把握指的是能够从精神层面握到事物的部分环节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同样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假想和推测。事实上,人类的精神一旦开始接触到未知并开始进行把握,便开启了对其持续的清晰化,而这个过程有时是人们意识不到的。

二十四品中的超诣便对应着这种精神对于未知的模糊把握,“匪神之灵,匪几之微。”讲的是模糊的彻底性,也即比闪烁的灵感和几微之妙还要模糊。“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讲的是模糊虽然与清晰相对,但却并不排斥形象化,因为形象也有清晰与模糊之分。“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讲的是当想要对这种模糊进行清晰确定的把握时往往如水中捞月。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讲的是虽然说不清楚,但这种对于未知的模糊把握中必然包含着新的真实,这也是检验模糊把握价值高低的标准。“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讲的是模糊把握的必要性和意义,前面说过对于事物细枝末节的过度追求既不现实,也无价值,而且还会遮蔽对于事物深层次真实的认识。“诵之思之,其声愈希。”讲的是人们对于未知的模糊把握要以人们的已知为基础,未知是什么其实是由已知决定的,而人们对已知和未知的综合感悟便是对道的感悟。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