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僵局停摆,共和党内部出现重大分歧。特朗普公开提出要和中国磋商农产品采购协议,把焦点转向国际贸易领域。此举被外界解读为转移国内执政危机的一种手段,但具体效果仍有待观察。
美国大豆种植带正面临严重危机,许多农场主表示补贴政策难以兑现。2018年中美贸易战加征关税后,农业出口受到持续冲击,而近年巴西等南美国家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数据显示,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量已超越美国。
特朗普目前支持率跌破43%,创下他再度参选以来的最低点。政府停摆导致约四成雇员无薪休假,部分公共服务暂停,一些地区开始出现示威活动。与此同时,中美稀土谈判陷入僵局,双方在贸易规则上的分歧仍在扩大。
中国采取了市场竞价的方式采购大豆,同时加快与南美国家物流网络的对接。有分析称这种策略既能保持采购灵活性,又能为后续谈判留出回旋空间。美国农业游说团体近期频繁与白宫沟通,但具体补贴资金来源始终未明确说明。
2026年总统选举即将到来,特朗普团队正在计算最后的时间窗口。中方则在避免短期妥协可能带来的长期被动,尤其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加速推进自主研发。巴西港口扩建工程正改变全球物流格局,这给美国农产品出口带来新压力。
田纳西州农户透露,现在种大豆既要看补贴政策也要看国际市场价,中间商每天都在计算价格差。而中国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采购降低成本,进一步挤压了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
双方在贸易表层达成局部协议的可能性增加,但科技领域的隔阂却在加深。这场博弈就像两盘棋,表面上大豆贸易在谈合作,背后却牵扯到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等更大议题。到底谁的筹码更硬,最终还得看执行能力和时间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