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这片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土地上,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将区域发展割裂为两个世界:
一边是璀璨夺目的珠三角城市群,另一边是长期沉寂的粤东西北地区。
珠三角9市以仅占全省30%的面积,贡献了超过80%的经济总量,人均GDP高达14.04万元;
而粤东西北14市占据70%的土地,人均GDP却只有5.26万元,甚至低于云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
珠三角和粤西北同属广东省,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历史积淀:先发优势的持续累积与后发困境的无奈
珠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海之滨。
广州自唐代起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的广州港,商船云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这里汇聚、交易,一片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广州更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这种历史积淀,为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就像一个已经搭建好框架的舞台,只等演员登场。
相比之下,粤西北地区历史上多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发展路径较为单一。
粤西的湛江虽拥有深水港,但早期发展以港口物流和传统农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支撑,难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地理区位:交通枢纽的便捷与资源禀赋的受限
珠三角地处珠江入海口,拥有连片平原和密集的水系网络,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宛如一个交通网络的枢纽,四通八达。
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超5000万人次,是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重要节点。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1/3以上,大量的货物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也将全球的资源汇聚于此。
这种区位优势使珠三角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外资企业得以通过港澳快速进入内地市场。
粤西北的地理条件则显著不同。
粤北多山地,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那起伏的山峦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导致交通建设成本高昂。
韶关曾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辉煌一时,但受限于地形和交通条件,修建一条公路或铁路,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工程难度大,投资成本高。
那连绵的山脉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工业的进一步扩张和对外交流。
粤西虽临海,但港口设施和集疏运体系远不如珠三角完善。
例如,湛江港虽为全国排名尚可的港口,但2025年上半年货物吞吐量仅为广州港的1/3,且以大宗商品为主,附加值较低。
三、政策红利: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与边缘地带的滞后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享受着政策的优先倾斜。
1980年,深圳、珠海成为经济特区,它们享受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
港资、台资企业大量涌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模式:
香港作为“前店”,负责市场推广和销售;珠三角作为“后厂”,负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这种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粤西北则长期处于政策“边缘地带”。
早期发展以扶贫为主,例如20世纪90年代对粤北山民的搬迁扶贫,虽改善了民生,但未形成产业集聚。
扶贫政策主要是解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四、产业升级: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驱动的跃迁与传统产业的坚守
珠三角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宛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深圳2025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59%,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8%。
广州则依托华南最大工业门类基础,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飙升30%。
粤西北的产业仍以传统领域为主。
粤西的湛江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但主要依赖化学原料、石油加工等重工业。
这些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面临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且附加值较低。
五、人口与人才:虹吸效应下的恶性循环与人才短缺的困境
珠三角是人口流入的核心区,宛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大量的人口和人才。
深圳2025年上半年常住人口超1800万,其中70%为外来人口,且高学历人才占比达25%。
粤西北则面临人口外流和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
粤北的梅州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7%,但常住人口较2020年减少5%,且60%以上外出务工。
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离开家乡,前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珠三角与粤西北的经济差距,本质上是市场化程度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者之间同属同宗,但是虹吸还是共赢,是博弈还是协作,都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