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佩通坦这位86年小妮子,在为泰党两位“三朝元老”3天换两总理的热点效应下,低调履新边缘部门文化部。
据《环球日报》报道,7月3日,被停职的总理佩通坦宣誓就任文化部长。
然而又出变故?随着前国防部长普唐担任看守总理兼内政部长后,一度要接任的国防部副部长纳塔波上将只是代理国防部长,而这个国防部长职位属于巴育上将曾创立的联建泰党配额,至今依旧未上任,这是为何?是否会对佩通坦能否挺过执政危机产生影响?这一小事件是反映泰国政坛难以走出“怪圈”的窗口吗?在这场博弈中是否呈现出“弱王、弱政府”“强军、强法”的政坛生态?
请读者把时间交给,让我们一起探究:
一、佩通坦第一时间履新文化部据泰国公共广播电视台报道,7月4日上午9点,泰国总理兼文化部长佩通坦第一天进驻文化部,她身穿紫色泰国布裙,这是文化部的代表颜色,副总理兼交通部长素里亚陪同。
文化部常务秘书帕斯普说,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总理兼任文化部长的情况,第一次是在披汶·颂堪元帅执政时期,当时他身兼总理和文化部长两职。
披汶·颂堪是为了推行大泰族文化才担任的文化部长,或许是亲自消除华裔的母国念想。时过境迁,身为华裔的佩通坦此次兼任文化部长,又是作何感想?
佩通坦接受采访表示,无论文化部处于何种地位,它对于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都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泰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佩通坦不认为文化部是个“小部门”,实际上泰国文化深受世界喜爱,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希望文化部能像韩国那样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民众增收的主要部门。
看来,佩通坦把文化部当作提高泰国能见度、促进旅游收入、创造民众就业机遇的重要部门。
外界分析,为泰党此举重在备战2027年大选,实则是“软硬兼施”战略:普唐副总理兼任内政部长,佩通坦总理兼任文化部长,内安地方诸侯,外树温和形象。
然而关键的一环:泰国防长暂时空悬,是否在短期内造成不利影响?
二、泰国防长一职暂时空悬“政府在空调房里规划,听着很痛苦,我不会坐在空调房里听各种信息。”
据泰国公共广播电视台报道,在被反对派人民党议员指责国防部为空调房战士后,代理国防部长纳塔波上将回应说,泰柬冲突边境管制措施没有太大压力,并没有关闭口岸,只是限制人们进出。
由此,民众开始关注纳塔波上将在这次内阁调整过程中,依旧是国防部副部长,那么,联建泰党配额的防长,在泰柬冲突背景下,依旧维持安全机构“指挥真空”到底是为什么?
据该电视台报道,他们在等待前陆军总司令苏比拉上将卸任上议员任期满2年(2023年9月30日卸任,必须等到2025年9月30日)才符合法定资格。
外界分析,有鉴于柬埔寨领导人强硬表态,防长职位空缺可能影响边境安全部署,而巴育团队却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权力交接。
6月19日,联建泰党党魁、巴育爱将皮拉攀召开会议,表示希望为泰党更换总理,接受为泰党76岁总理候选人猜卡森。
最终因内部素查集团(18席)公开表态支持佩通坦政府,导致“关键先生”逼宫失败。
7月1日,宪法法院受理上议院议长的请愿,并作出暂停总理决定,导致佩通坦再度陷入危机之中,那么,是不是再度上演“借机议价”戏码?
要知道拥有军方背景的联建泰党为目前执政联盟第二大党,拥有36席(超过25席)拥有提名总理候选人资格,其中总理候选人有巴育上将、皮拉攀,分别位列第三、第四顺位,前面只有为泰党猜卡森、退盟的阿努廷。
皮拉潘
由此可见,若是法院真作出罢免总理决定,加上猜卡森年纪较大,且曾支持特赦法案,不被保守派力挺,阿努廷也退出联盟,那么第一顺位就是巴育上将。
巴育
这就回到一个罢免总理闭环:“政归军方、王在法下。”吗?
据《环球时报》2023年6月2日报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唐奇芳在“泰国政治走出“怪圈”了吗”一文中指出,泰国现代政治呈现出一种“怪圈”,即文官和军人交替执政,选举与变局循环反复。
唐奇芳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军人政府与以前总理他信为代表的文官政府之间,双方势力相生相克,泰国政坛容易陷入军人与文官之间的博弈循环的怪圈。
然而这一循环或平衡单靠两大势力之间的博弈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军人政府长期执政,执政时间长达56年。
军人在中途丢了政权,还是因为已故普密蓬国王为代表的王室权威,虽然国王不参与具体事务,但在关键时刻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庇护制”,即上位者对下位者庇护恩赏,下位者则对上位者依附拥戴”,事实上形成围绕国王的强大保守势力;
另一方面,拉玛五世建立的新式军队,使得泰国免受西方殖民侵略,也使得军人政治权力长盛不衰。
从维持君主权威三性理论看,军队拥有最关键一环,那就是实力性;而国王因为不参与政务,也就谈不上治理有效性(政府功能),那么,国王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继承合法性。
也就是说军人天然具有实力性,但国王身上并不天然具有强大合法性。
因为从文化看,宗教信仰赋予国王的“神性”与“德性”是泰国王室权威的主要来源。
前任国王普密蓬在位70年,勤政爱民,躬行“十德”,从而为王室树立强大权威,成为泰国政坛的“定海神针”,但这种权威很难通过继承进行传承,即便是现任国王即位后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树立权威,但从2023年大选后2年2位民选总理出现执政危机来看,王室的“定海神针”作用遭到巨大侵蚀。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王室权威是怎么被进一步侵蚀呢?
按照包刚升教授的观点:
第一个喊出“我是你们的王”,并找到了一些居然服从了他的人的这个人,才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这个逻辑链条就是:没有王,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无所谓法律;没有法律,就无所谓财产权。
古代中国第一位建立君主制中央集权官僚制的皇帝秦始皇是这么理解皇帝的:“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也就是说国王天然就必须具备:文治武功。
而文治武功,也是我国古代对皇帝的最高评价之一。
第一,武力压制:“庶心咸服”。
第二,秩序压制:“莫不顺令”。
首先,泰国在应对西方殖民者侵略之际,王室丧失了对暴力机构的掌控权,军队有了自我意志,听不听国王皆看是否有利于利益,反倒是国王成了幕府眼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
总理居然亲自给地方总兵谢罪
其次,泰国王室在拉玛九世普密蓬在位70年中后期曾中兴,然而普密蓬国王并未对大军区制进行制度性改革,而是依靠培育私人关系,尤其是擅长“庇护制”,培育嫡系将领,然而时过境迁,非正式关系不可持续。
一生无后且忠于王室的炳上将仙逝了,地方节度使模式依旧没有解决。
再次,普密蓬国王误判了战略对手,为了有效遏制以前总理他信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又释放了一头猛兽,那就是现在风头无两的宪法法院。
最令泰国总理头疼的宪法法院
国王可以通过枢密院对宪法法院等8个独立组织施加影响,然而同样施加影响的还有枢密院19位大臣中比例很高的军方上将,以及200名传统勋贵组成的上议院。
现如今,200名传统勋贵组成的上议院由于拥有宪法法院9名大法官的任命权,其施加的影响是否会更大一些呢?
此外,这次是上议院36名议员联合提名,并以上议院议长名义发起的罢免总理请愿。
那么,到底谁对裁决施加影响更大呢?不言而喻。
那么,在“强军、强法”结构下,王室是否会倾向于保护弱势政府呢?那是必然,如果没有政府挺在前面首当其冲,王室就要面临权威被进一步削弱的局面。
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原则“王在法下”。
作为君主立宪制的鼻祖,英国早在13世纪年就出现驯服国王的大法官,他叫亨利·德·布莱克顿,他公开主张:“国王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但应该受制于上帝和法律,因为是法律创造了国王。”
这就意味着“王在法下”(King under the law)的原则已经开始出现。
然而这个国王与法官的博弈过程整整持续了数百年。
1608年11月10日,国王詹姆斯一世要求从法院拿走某些案件的卷宗,并以国王的身份对这些案件加以裁决。
时任大法官的柯克爵士勇敢地拒绝了国王的要求,尽管国王詹姆斯一世听到这样的说法之后勃然大怒,但柯克爵士依旧反复声张国王的政治权力应有明确的法律界限。
已故国王普密蓬在自己权威滔天的2006年,怎么也没想到给自己亲儿子又释放了一头“猛兽”:若是泰国也像英国早期立宪制那样陷入数百年国王与法官之间的权力争夺战的话,那么,这也就很好解释唐奇芳研究员指出的泰国难以走出“怪圈”。
泰国政坛实际上陷入王室、军人、贵族、民选政府四方博弈怪圈。
由此可见,泰国文官政府为何难以持久,这是有泰国内在的体制原因的。
不过,这里有一个关键变量:已故国王普密蓬是孔夫子眼里的道德圣君,却不是一位战略型君主;现任国王在大家眼里就是花花公子,然而更像是一位符合马基雅维利眼中“狮子+狐狸”型君主。
这无关佩通坦个人,你已经很棒了,加油!